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三、四节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三、四节
时间:2019-06-01   浏览:1276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明显不同的两种研究取向。同样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来自社会学和来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由于学科背景不同,从而在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上的出发点与思路有着明显的差异。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讨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比如同样研究人们对改革的态度,前者往往以百分比揭示人们态度,如果70%的人给以肯定的回答,他们就会说大部分的赞成改革,而不会去区分不同人群对改革在量上的差异。相反,后者则不仅考虑到质的差异,而且也强调人们的反应在量上的不同。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地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主动去适应环境,这种倾向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们的区别见表1-1

          表1-1: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的重点            个体                         团体或社会

           理解行为的途径  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      分析社会变量:如地位、角色等

           首要目标        预测行为                        描述行为

           方法            以实验为主,兼调查        调查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

 

  尽管二者有这些不同,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在选择研究问题,在解释结果,以及在使用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同时随着学科交叉的进一步深入,不同出身的社会心理学家在好多方面也有融和的趋势。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行为是许多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的许多分支都对之有兴趣。但是在看待与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同学科的取向层面却截然不同。归结起来,这些学科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Social Level

  这是社会学与政治学采用的研究层面。社会学与政治学常常用比较广泛的因素解释社会行为。比如他们会认为经济、历史以及社会力量决定人类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因素包括阶级、宗教团体、政府组织、经济改革等。

(2)个人层面(Individual level

  临床与人格心理学家所采用的层面。在临床与人格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具有的特质可以用来解释他的行为,他们常常用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解释在相同情境下,人人们为何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

(3)人际层面(Interpersonal level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采用的层面。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用个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及个体与周围他人的人际关系来解释行为。情境包括环境中的他人,这些人的态度以及当时活动的背景。社会心理学家要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情境决定了人类的行为。

  比如在解释犯罪行为为什么产生的时候,不同层面的解释便截然不同。经济学家、政治家与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层面,用广泛的因素解释人的犯罪行为为何会发生。他们可能会认为犯罪率的上升与贫困、城市化及工业化有关。为了证明这些结论,他们会提出了一系列的证据,比如穷人犯罪比富人多,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危机时高。与社会层面的解释不同,人格与临床心理学家用个人的原因对此加以解释。他们想要弄清楚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有人犯罪而有些人不会?为了解释这些差异,他们往往强调这个人的生活背景,如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环境等。社会心理学家则从人际层次出发,分析在当时情境下,个体为什么会产生该行为?它会考虑在这种情境下,个体产生什么样的主观感受,继而影响其整个行为,何种人际因素会引起愤怒情绪的增加以及侵犯性行为,比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回导致愤怒,并引发侵犯行为。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从整个过程来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从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研究的问题:一是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来,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该理论。比如我们可以从Triandis 提出的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和人格构念中推论出在团体讨论决策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容易达成一致,因为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要比美国人高,因此对和谐的要求也高。如果我们在一项研究中确实得到了这个结果,我们就可以认为Triandis的理论构念是科学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这类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更多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都是这一类,这也是社会心理学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例证。比如我们可以研究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国加入WTO的态度,从而为有关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研究方法

  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有许多,但这些方法无外乎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相关研究,二是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经常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可分为正相关(如身高与体重)、负相关(温度与衣服)和零相关(身高与所穿衣服颜色)。相关研究的最大缺陷是它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在有的时候,二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相关研究也有优点,有一些问题,如水灾等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因此只能用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资料。比如在研究环境温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时,心理学家就采用相关研究:他们收集了几十个美国城市的气温资和当时的犯罪纪录,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比如摄氏25到40度),随着气温的增高,犯罪率也在上升。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它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所以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地看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重复验证,所以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但实验研究必须满足两个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根据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可以把实验研究分为:实验室研究(Laboratory study)和现场研究(Field study)。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方便经济,以此为基础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其缺点,这就是实验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难以推论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去。现场研究(Field study)是研究者为了克服实验室研究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是在真实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可推广到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以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关系的研究。

(3)收集资料的方法

  在确定了问题与研究方法之后,收集资料的过程便开始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材料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一是直接观察被试行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比如研究者只要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得行为,就可以了解老师的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通过观察收集资料简单易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取样没有代表性、定义不标准化、无法推论因果关系等。

  二是通过调查(被试自我报告)获取材料:这种方法可以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简单易行,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它过分依赖自我报告,而自我报告有时候并不正确。有时候由于社会赞许等原因,人们的回答并不反映其真正的想法。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用的最多的方法当数调查法。

  第三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实验法通过对情境的有效控制,得到的资料很准确,但问题是,如果实验的样本无代表性,那么结果很难概化到其他情境中去,况且有一些事情是不能用实验加以研究的,如发生在60到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通过实验收集材料一直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主流,所以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实验社会心理学。当然,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是一种广义的实验,他包括象情境反应等方法。

  第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档案研究:它是通过对现存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而获取资料的一种方法。有一些事情只能通过这种方法,如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第五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元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某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做一个深入的分析,以确定某些因素确实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比如麦克比(E. Maccoby)和杰克林(C. Jacklin)就采用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0多项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4)研究的设计与进行

  一旦确定了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之后,研究者就可以对研究加以设计并进行实际研究了。比如要研究恐惧与态度改变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要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在本研究中,自变量是恐惧的程度,它被分成三个水平:低度恐惧、中度恐惧以及高度恐惧;因便量是被试态度改变的量,它可用被试在两次态度测量中态度之间的差距衡量。在确认了自变量与由变量之后,还要注意对实验的情境加以控制,以使无关变量的影响得以控制。

(5)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由于不适当的取样会对结果及结论的推论范围产生影响,所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成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使每个人都有被选择的机会,样本尽量要异质化,即被试尽量要包括总体中各个层次的人。

  二是要解决好实验者偏差的问题:由于研究者的期望与暗示会对被试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研究中要尽量采用单盲或双盲实验,使实验者的影响减至最小。另外还要尽量使情境标准化,避免情境对结果的影响。

  三是要控制好被试偏差(subject bias):被试的社会赞许倾向会使他们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为了克服被试偏差,最好的方式是不让被试知道实验假设。

  四是研究的伦理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时会对被试造成身心伤害,如有关服从的研究等,在研究中要尽量避免对被试的伤害。另外,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也涉及到欺骗被试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隐瞒是允许的,但在实验之后,我们有义务告诉被试事实。

               专栏1-2:怎样撰写社会心理学论文

  当人们完成了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后,我们还要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论文写的好,就能够使他人更好地了解你的研究的价值。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写作形式与一般的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基本一样,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标题、摘要和参考文献,许多论文还有注脚、图表和附录等。

(1)标题:论文的标题应该简单明了地指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尽量让读者能够从中看出你要研究什么问题。比如一项研究的标题为“人格因素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就比较简明地说明了要研究的问题和主要变量。

(2)摘要:摘要部分是对研究的主要内与结果的简短总结,一般应在400 ~ 800字左右。摘要部分不是整个论文的段落大意,而是对所研究问题、所用方法以及主要结论的总结。它决定着人们是否会继续研读该论文,所以是论文的重要部分。

(3)引言:引言部分应该阐明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同一课题以前的研究文献,但它并非“文献综述”。引言部分应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目的和实际原因,并且说明先前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的动力,指出将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的问题。

(4)方法:方法部分应该详细地说明用以检验假设的设计和程序,使读者获得足够的信息,可以重复这个研究。方法部分又包括三个方面:

  被试(subjects):包括数目、取样方法、基本特征(年龄、性别、来源等)。

  仪器设备与工具:包括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测量工具、问卷和量表等。

  程序步骤:包括研究的过程、指导语、变量的水平、被试分配、实验步骤等。

(5)结果:结果部分是利用有关的统计分析对研究数据所做的总结,它应该简明地说明每一个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结果部分应该全面地报告研究的发现,而不能只包括与假设一致的内容。在报告结果的时候,最好能够使用一些图表,图表可以明确、简洁地报告大量的信息。另外,在作图时应该加上简短的解释,使读者能够看懂。

(6)讨论:这部分的内容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的评价,应该说明结果是否支持研究的假设,并讨论研究的效度和理论及实际意义。讨论部分还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参考文献:在研究报告的末尾,应该列出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的来源,包括资料作者、时间、文题、发表的刊物及页码等。参考文献的排列可以按照作者的姓氏笔划(西文以字母)顺序,也可以按照研究报告中引用的顺序。

(8)附录:附录部分包括研究所用的主要问卷或量表,以及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推导或公式,有时也包括一些无法在结果部分列出的数据资料。

 

         第四讲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研究,而即使同一层面中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除了我们在讲到社会心理学简史的时候提到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外,心理学在二十世纪还发展出了一系列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与社会心理学有关,有的则与社会心理学无关。下面我们就列举几种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理论,看看这些理论是如何解释人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

            专栏1-3:克劳兹为什么开枪?

     克劳兹是在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10岁的时候离了婚,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等什么事情都干过。在去年的12月25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的东西出来。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的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皮特呵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鸣枪示警,这是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老兹也因此得以逃脱。一年以后,克劳兹在抢劫银行的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生监禁。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呢?

1、生物理论

  麦独孤、弗洛伊德和劳伦兹(Lorenz)等人都强调生物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可以归入生物理论的范畴。按照生物理论的观点,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着重要的角色。生物因素限制了人类能力的极限以及人所能接收到的刺激范围,比如人不能飞、有语言、智力高、记忆力好、有很好的视力和听力,但只对一定范围的光波、声波敏感。与动物相比,人类的成熟比较缓慢,小时候需较多的保护,在六岁前无法独立生活。而山羊一出生便会走路,并且很快能够独立。因此生物理论认为本能特质影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生物理论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一是本能:本能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呢?人们一直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麦独孤和弗洛伊德等人曾经提出人有侵犯和冲动的本能,人类在战争中的仇杀就是这种本能的体现。劳伦滋也认为人类的侵犯性冲动生来就有,且无法改变。有趣的是,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恰恰提供了本能影响动物行为的证据。在对刚刚出生的小鸭的依恋(attachment)行为进行研究时,劳伦兹发现刚刚会走的小鸭会追随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有生命或无生命均可,只要能够活动就可以),并与其建立起依恋关系,劳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印刻。后来人们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用关键期这一概念说明本能的影响,比如鸟类建立印刻行为的关键期是出生后12~24小时,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而儿童建立数的概念的关键期是5~5.5岁。

  二是遗传差异:生物理论的另一重就是强调遗传差异对行为差异的影响。比如在研究侵犯行为的时候,有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有些人因为遗传的原因而较具攻击性。他们发现,与具有正常染色体的人相比, XYY染色体的人容易犯罪。另一种相关的生物理论则以其他生理因素,如荷尔蒙失去平衡或脑损伤解释攻击行为,认为激素分布不平衡以及大脑生理机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人侵犯行为的增加。现在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大脑扫描技术的进步,有一些心理学家又关注起这一方面的问题来了。

  总之,生物理论强调,所有行为——包括社会行为,可以用个体的生物本质,如遗传特性、本能及生理方面的原因加以解释。很显然本能论的解释缺乏科学性,因此尽管有人对此很热衷,但众多的心理学家并不承认它。可以用著名心理学家Eric Turkheimer(1998)在心理学评论上的一句话,总结一下我们对本能理论的认识:“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特征都与遗传有关,都有它的生理基础,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一定的脑功能相联系。但是,如果我们仅以此为基础去理解人类的行为,那将是可笑的。因为生理基础与行为不在一个层次上,就好象生理特征是电脑的硬件、而行为是电脑的软件一样,那个有问题电脑都会出毛病”。所以在对待生物理论的时候,我们重视它,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2、学习理论

  许多年来,欧美的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从学习的角度看待并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学习理论也因此被看成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与生物理论强调的因素不同,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学习理论认为,在任何情境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之后还会成为习惯。以后当相同或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个体将会采取惯用的方式做反应。例如,如果有一双手伸向我们,我们便会与他握手。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对一双手伸过来时应该如此反应。如果一个人骂你,你可能也会骂他,但也可能去试着感化他,这得看你过去学得的是什么反应方式而定。所以当专栏1-3中所讲的克劳兹拒捕并向警察开枪时,我们便会想到这是因为他过去学习到,在面对权威者的挑战时,应该采取猛烈的方式。学习理论在1900年开始流行,并在那时成为了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霍尔(Hull)、斯金纳以及米勒(Miller)和多纳德(Dollard等人将行为理论的原理运用到社会心理学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更是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了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学习理论的三种机制

  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

  一是联结(association):又称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最早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巴甫洛夫在他的条件反射研究中发现:狗之所以学会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液的反应,是因为每次铃声都与食物同时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狗会将铃声与食物联结在一起,这时即使没有食物一起出现,狗也会对单独的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对人类来说,态度的形成也要经过联结过程,例如纳粹一词常与可怕的罪行联结在一起,因此当研究者向那些在二战中受迫害的犹太人提起这个词的时候,就能够引起他们的恐惧情绪。

  二是强化(reinforcement):是学习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学会一种特别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经常伴随着愉快、能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可以避免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例如一个男孩可能会对在学校里侮辱他的人加以拳脚,因为每当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与人打架时,父亲总是加以赞赏。另一个学生可能学会不要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辩,因为他这样做总是换来老实的白眼,甚至惩罚。

  三是模仿(imitation):人们也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便学习到社会态度与行为。一个小男孩可能学会怎样生火,因为他曾看到母亲这样做;儿童或青少年对于政治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一致。模仿的发生并不需外界的强化,只须观察他人的行为便可以。

(2)学习理论的特点

  学习理论有三个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它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没有的:

  一是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克劳兹之所以向警察开枪,可能是由于过去他所见到的警察都是粗暴的、具有敌意的,并且没有丝毫的怜悯心;也可能是因为他过去在与权威产生冲突而采取暴力反应时,均受到强化。相反,如果他采取非暴力的方式,他常常受到惩罚。或者他在小时候常常看到父亲的粗暴举动,而他模仿了父亲的这种暴力模式。学习理论强调过去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忽略了当时的情境细节。

  二是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它强调过去外部事件与刺激的联结情形、早期对某种行为反应的强化过程、以及个体曾接触过的行为模式等外在因素。学习论在解释行为的起因时,较不看重个体对于当时情境的主观感受,或者当时的情绪。

  三是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表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以克劳兹为例,它只想解释该罪犯的外显行为——开枪打伤了警察,而不去了解他的愤怒、罪恶感等情绪状态。

3、诱因理论

  诱因理论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我们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克劳兹认为假如逃跑的话,将会被追捕,并可能遭射杀,这些结合起来形成负性诱因;假如他投降,则肯定被送入监狱,这也是一种负的诱因;最后,他可能认为,如果开枪,他便能带着偷来德的西逃掉,这不仅不是负性诱因,而且还是很强的正性诱因。所以诱因分析只是很简单地考虑某一行为的正性与负性效果,并依此预测人们将采取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学中有三种重要的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理性决策论(Rational Decision-makingTheory)是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看法,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会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选出最佳行为,也就是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利益。这一类型的理论很多,其中以爱德华滋(Edwards)的预期价值论(Expectancy-valueTheory)最有代表性。该理论认为在决策的时候,人们以对下列二项因素所做的判断结果为基础:①某一决策各种可能结果的价值(结果的重要性);②某一决策后果真正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实现某种结果的概率)。比如经济学家在决策时采用的决策树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种理性的模型能很清楚地预测我们如何决策,所以是极有用的标准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常被用来做为预测个人、公司、政府进行经济抉择时的模型。

(2)交换理论

  将理性选择扩大到二个人之间的互动时,便是交换论(Exchange Theory),这一理论将人际互动视为彼此所做的一连串理性决策。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以前例中的罪犯和警察为例,他们二人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敌对——罪犯逃跑便有利,而警察抓住他方能获益。以护士及病人间的人际互动为例,病人如果与护士合作便可获得利益(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并尽快痊愈),而护士也能够从对病人的友好态度中获得利益,比如能得到病人的合作,并因工作出色而受表扬。在这个例子中,护士和病人二人共同的利益建立在合作及友善的互动之上。因此社会交换理论的重点在于强调相对代价及利益,该理论在分析协商情境(bargaining situation)时很有价值。协商实际上就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通过交换达成利益的一致。

(3)需求满足论

  需求满足论(Need Satisfaction)也是一种诱因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一个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例如有二名女孩和同时在追求一位男士,你推测男士会爱上其中的哪一个呢?我们又怎样解释这位男士的选择呢?从诱因论出发,我们要找出他的需要,以及这两个女孩所能给予的满足,并通过这些来预测他的选择。同样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克劳兹的行为,在他的心底里可能积压了很多的挫折与愤怒,他之所以向警察开枪是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他的发泄愤怒的需求,而假如他举手投降的话足这些需求便无法得到满足。

  以上三种诱因理论都说明了个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从自己能从各个行为方案中获得多少利益或损失多少利益来做决策。与学习理论不同,诱因理论将重点放在“当时”情境下各种可能行为的相对利益或损失,而不是强调过去学来的习惯。也就是说它认为行为的起因在于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诱因论关心个人内在状态,而不只是外部环境。

4、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与加工过程。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时候发现,有关社会知觉的定律和与对物体知觉的定律极为相似,人们常常很自然地把对某一社会情境的知觉、想法和信念组织成一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形式,就象对物体的知觉一样。并且不管社会情境如何错综复杂,人们都会将它变得有规律。这种对环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影响了一个人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而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的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我们对他人内在特征(象人格、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分类(Categorization):我们知觉事物的时候,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加以分类。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最先常常是依据性别的相似性把他或她归入男性或女性;我们也可能根据地域的接近性把这个人归为山东人或是陕西人;也可能根据过去与其交往的经验把这个人归结为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人。

  二是聚焦(Focus):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之上,忽略背景的影响。比如我们看到某个场景时,立即就能知觉出什么是主题、什么是背景。一般来说,色彩鲜艳、移动、独特及近处的刺激是主题,而灰暗、静止、形状相同及远处的刺激是背景。比如一个高大的外国人站在一群幼儿园儿童中间,我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外国人身上。这两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对物体的知觉,也适用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

  由于分类和聚焦的缘故,人们往往存在着按照某种方式对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并且这种将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非常强烈。比如你在校园中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走在一起,你想把焦点集中在其中一个人身上,并把每个人看成是单一个体是很困难的,如果把他们看成一对就容易多了。另外如果有一群学生在校园散步,你想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就很难做到,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注意到其中几个特别一点的人。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当中有两个理论特别重要:

  一是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这个理论又包括海德(Heider)、凯利(Harold Kelly)以及韦纳(Weiner)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例如我们怎样知道一位推销员奉承你是因为他真的喜欢你,还是因为他想让你买他的东西。当一个人喊救命时,我们会对他喊叫的原因做怎样的猜测?这种猜测影响我们决定是否要帮助他。

  二是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这个理论是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解释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使二者协调一致。认知失调理论在解释态度改变等方面相当成功,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倍受推崇,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典范。

5、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与社会学紧密联系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社会角色提供的,角色理论最早由比德尔和托马斯提出。角色是指一套与个体在社会中所处地位有关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角色理论没有强调行为的某一种单一决定因素,如态度、人格或动机等,而是从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解释行为的原因,角色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会随着他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本章推荐读物:

Stephen L. Franzoi(1996):Social Psychology.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Inc

这本书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教材当中较好的一本书,它不仅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传统领域,而且也总结了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把自我研究和文化心理学贯穿到所有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Tom Crawford(1999)Introduction to Human Social Behavior(2nd ed.)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这本书系统地收集了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的有关论述都可以在这本书当中看到。它涵盖了动机、认知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失调、社会影响以及社会行为等诸多领域的文献。

Jon Mills(1999):The Human Aspect:Selected Works in Psychoanalysis, Behaviorism, and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 Whittier Publications Inc. 

这本书值得任何对心理学与哲学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收集了心理学三大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论述。尽管因为写作语言与现在英语存在着差别,但先驱者的思想却是掩饰不住的。多读几遍,你会感受到伟人的思想精髓。

王重鸣(1990):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是国内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好书之一,它详细而系统地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作了清楚地论述,本章的专栏1-3就是选自这本书的有关章节。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以提高自己实验设计、统计分析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侯玉波(2001):社会心理学讲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内部资料)

该讲义从八个领域对社会心理学做了总结和分析,同时选取了将近20篇最新的心理学文章,针对婚姻与友谊、健康与幸福、心理学与环境保护、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等课题。

本章复习题: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关系?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3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怎样看待人与社会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4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5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6社会心理学所取的研究层面有什么特点?

7进行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要经过哪几步?

8社会心理学研究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9生物理论、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以及角色理论是如何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

本章课外读物

  下面是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就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的一次直接讨论,1932年7月30日,爱因斯坦在Potsdam附近的Caputh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同年9月,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做了回复,在这两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伟人对人类战争的看法。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后人是否能有一些启发?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明显不同的两种研究取向。同样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来自社会学和来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由于学科背景不同,从而在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上的出发点与思路有着明显的差异。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讨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比如同样研究人们对改革的态度,前者往往以百分比揭示人们态度,如果70%的人给以肯定的回答,他们就会说大部分的赞成改革,而不会去区分不同人群对改革在量上的差异。相反,后者则不仅考虑到质的差异,而且也强调人们的反应在量上的不同。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地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主动去适应环境,这种倾向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们的区别见表1-1

          表1-1: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的重点            个体                         团体或社会

           理解行为的途径  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      分析社会变量:如地位、角色等

           首要目标        预测行为                        描述行为

           方法            以实验为主,兼调查        调查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

 

  尽管二者有这些不同,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在选择研究问题,在解释结果,以及在使用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同时随着学科交叉的进一步深入,不同出身的社会心理学家在好多方面也有融和的趋势。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行为是许多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的许多分支都对之有兴趣。但是在看待与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同学科的取向层面却截然不同。归结起来,这些学科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Social Level

  这是社会学与政治学采用的研究层面。社会学与政治学常常用比较广泛的因素解释社会行为。比如他们会认为经济、历史以及社会力量决定人类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因素包括阶级、宗教团体、政府组织、经济改革等。

(2)个人层面(Individual level

  临床与人格心理学家所采用的层面。在临床与人格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具有的特质可以用来解释他的行为,他们常常用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解释在相同情境下,人人们为何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

(3)人际层面(Interpersonal level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采用的层面。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用个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及个体与周围他人的人际关系来解释行为。情境包括环境中的他人,这些人的态度以及当时活动的背景。社会心理学家要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情境决定了人类的行为。

  比如在解释犯罪行为为什么产生的时候,不同层面的解释便截然不同。经济学家、政治家与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层面,用广泛的因素解释人的犯罪行为为何会发生。他们可能会认为犯罪率的上升与贫困、城市化及工业化有关。为了证明这些结论,他们会提出了一系列的证据,比如穷人犯罪比富人多,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危机时高。与社会层面的解释不同,人格与临床心理学家用个人的原因对此加以解释。他们想要弄清楚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有人犯罪而有些人不会?为了解释这些差异,他们往往强调这个人的生活背景,如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环境等。社会心理学家则从人际层次出发,分析在当时情境下,个体为什么会产生该行为?它会考虑在这种情境下,个体产生什么样的主观感受,继而影响其整个行为,何种人际因素会引起愤怒情绪的增加以及侵犯性行为,比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回导致愤怒,并引发侵犯行为。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从整个过程来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从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研究的问题:一是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来,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该理论。比如我们可以从Triandis 提出的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和人格构念中推论出在团体讨论决策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容易达成一致,因为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要比美国人高,因此对和谐的要求也高。如果我们在一项研究中确实得到了这个结果,我们就可以认为Triandis的理论构念是科学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这类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更多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都是这一类,这也是社会心理学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例证。比如我们可以研究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国加入WTO的态度,从而为有关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研究方法

  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有许多,但这些方法无外乎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相关研究,二是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经常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可分为正相关(如身高与体重)、负相关(温度与衣服)和零相关(身高与所穿衣服颜色)。相关研究的最大缺陷是它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在有的时候,二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相关研究也有优点,有一些问题,如水灾等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因此只能用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资料。比如在研究环境温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时,心理学家就采用相关研究:他们收集了几十个美国城市的气温资和当时的犯罪纪录,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比如摄氏25到40度),随着气温的增高,犯罪率也在上升。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它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所以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地看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重复验证,所以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但实验研究必须满足两个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根据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可以把实验研究分为:实验室研究(Laboratory study)和现场研究(Field study)。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方便经济,以此为基础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其缺点,这就是实验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难以推论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去。现场研究(Field study)是研究者为了克服实验室研究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是在真实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可推广到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以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关系的研究。

(3)收集资料的方法

  在确定了问题与研究方法之后,收集资料的过程便开始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材料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一是直接观察被试行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比如研究者只要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得行为,就可以了解老师的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通过观察收集资料简单易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取样没有代表性、定义不标准化、无法推论因果关系等。

  二是通过调查(被试自我报告)获取材料:这种方法可以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简单易行,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它过分依赖自我报告,而自我报告有时候并不正确。有时候由于社会赞许等原因,人们的回答并不反映其真正的想法。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用的最多的方法当数调查法。

  第三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实验法通过对情境的有效控制,得到的资料很准确,但问题是,如果实验的样本无代表性,那么结果很难概化到其他情境中去,况且有一些事情是不能用实验加以研究的,如发生在60到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通过实验收集材料一直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主流,所以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实验社会心理学。当然,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是一种广义的实验,他包括象情境反应等方法。

  第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档案研究:它是通过对现存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而获取资料的一种方法。有一些事情只能通过这种方法,如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第五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元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某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做一个深入的分析,以确定某些因素确实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比如麦克比(E. Maccoby)和杰克林(C. Jacklin)就采用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0多项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4)研究的设计与进行

  一旦确定了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之后,研究者就可以对研究加以设计并进行实际研究了。比如要研究恐惧与态度改变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要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在本研究中,自变量是恐惧的程度,它被分成三个水平:低度恐惧、中度恐惧以及高度恐惧;因便量是被试态度改变的量,它可用被试在两次态度测量中态度之间的差距衡量。在确认了自变量与由变量之后,还要注意对实验的情境加以控制,以使无关变量的影响得以控制。

(5)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由于不适当的取样会对结果及结论的推论范围产生影响,所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成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使每个人都有被选择的机会,样本尽量要异质化,即被试尽量要包括总体中各个层次的人。

  二是要解决好实验者偏差的问题:由于研究者的期望与暗示会对被试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研究中要尽量采用单盲或双盲实验,使实验者的影响减至最小。另外还要尽量使情境标准化,避免情境对结果的影响。

  三是要控制好被试偏差(subject bias):被试的社会赞许倾向会使他们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为了克服被试偏差,最好的方式是不让被试知道实验假设。

  四是研究的伦理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时会对被试造成身心伤害,如有关服从的研究等,在研究中要尽量避免对被试的伤害。另外,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也涉及到欺骗被试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隐瞒是允许的,但在实验之后,我们有义务告诉被试事实。

               专栏1-2:怎样撰写社会心理学论文

  当人们完成了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后,我们还要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论文写的好,就能够使他人更好地了解你的研究的价值。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写作形式与一般的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基本一样,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标题、摘要和参考文献,许多论文还有注脚、图表和附录等。

(1)标题:论文的标题应该简单明了地指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尽量让读者能够从中看出你要研究什么问题。比如一项研究的标题为“人格因素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就比较简明地说明了要研究的问题和主要变量。

(2)摘要:摘要部分是对研究的主要内与结果的简短总结,一般应在400 ~ 800字左右。摘要部分不是整个论文的段落大意,而是对所研究问题、所用方法以及主要结论的总结。它决定着人们是否会继续研读该论文,所以是论文的重要部分。

(3)引言:引言部分应该阐明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同一课题以前的研究文献,但它并非“文献综述”。引言部分应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目的和实际原因,并且说明先前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的动力,指出将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的问题。

(4)方法:方法部分应该详细地说明用以检验假设的设计和程序,使读者获得足够的信息,可以重复这个研究。方法部分又包括三个方面:

  被试(subjects):包括数目、取样方法、基本特征(年龄、性别、来源等)。

  仪器设备与工具:包括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测量工具、问卷和量表等。

  程序步骤:包括研究的过程、指导语、变量的水平、被试分配、实验步骤等。

(5)结果:结果部分是利用有关的统计分析对研究数据所做的总结,它应该简明地说明每一个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结果部分应该全面地报告研究的发现,而不能只包括与假设一致的内容。在报告结果的时候,最好能够使用一些图表,图表可以明确、简洁地报告大量的信息。另外,在作图时应该加上简短的解释,使读者能够看懂。

(6)讨论:这部分的内容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的评价,应该说明结果是否支持研究的假设,并讨论研究的效度和理论及实际意义。讨论部分还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参考文献:在研究报告的末尾,应该列出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的来源,包括资料作者、时间、文题、发表的刊物及页码等。参考文献的排列可以按照作者的姓氏笔划(西文以字母)顺序,也可以按照研究报告中引用的顺序。

(8)附录:附录部分包括研究所用的主要问卷或量表,以及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推导或公式,有时也包括一些无法在结果部分列出的数据资料。

 

         第四讲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研究,而即使同一层面中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除了我们在讲到社会心理学简史的时候提到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外,心理学在二十世纪还发展出了一系列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与社会心理学有关,有的则与社会心理学无关。下面我们就列举几种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理论,看看这些理论是如何解释人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

            专栏1-3:克劳兹为什么开枪?

     克劳兹是在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10岁的时候离了婚,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等什么事情都干过。在去年的12月25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的东西出来。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的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皮特呵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鸣枪示警,这是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老兹也因此得以逃脱。一年以后,克劳兹在抢劫银行的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生监禁。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呢?

1、生物理论

  麦独孤、弗洛伊德和劳伦兹(Lorenz)等人都强调生物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可以归入生物理论的范畴。按照生物理论的观点,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着重要的角色。生物因素限制了人类能力的极限以及人所能接收到的刺激范围,比如人不能飞、有语言、智力高、记忆力好、有很好的视力和听力,但只对一定范围的光波、声波敏感。与动物相比,人类的成熟比较缓慢,小时候需较多的保护,在六岁前无法独立生活。而山羊一出生便会走路,并且很快能够独立。因此生物理论认为本能特质影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生物理论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一是本能:本能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呢?人们一直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麦独孤和弗洛伊德等人曾经提出人有侵犯和冲动的本能,人类在战争中的仇杀就是这种本能的体现。劳伦滋也认为人类的侵犯性冲动生来就有,且无法改变。有趣的是,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恰恰提供了本能影响动物行为的证据。在对刚刚出生的小鸭的依恋(attachment)行为进行研究时,劳伦兹发现刚刚会走的小鸭会追随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有生命或无生命均可,只要能够活动就可以),并与其建立起依恋关系,劳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印刻。后来人们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用关键期这一概念说明本能的影响,比如鸟类建立印刻行为的关键期是出生后12~24小时,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而儿童建立数的概念的关键期是5~5.5岁。

  二是遗传差异:生物理论的另一重就是强调遗传差异对行为差异的影响。比如在研究侵犯行为的时候,有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有些人因为遗传的原因而较具攻击性。他们发现,与具有正常染色体的人相比, XYY染色体的人容易犯罪。另一种相关的生物理论则以其他生理因素,如荷尔蒙失去平衡或脑损伤解释攻击行为,认为激素分布不平衡以及大脑生理机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人侵犯行为的增加。现在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大脑扫描技术的进步,有一些心理学家又关注起这一方面的问题来了。

  总之,生物理论强调,所有行为——包括社会行为,可以用个体的生物本质,如遗传特性、本能及生理方面的原因加以解释。很显然本能论的解释缺乏科学性,因此尽管有人对此很热衷,但众多的心理学家并不承认它。可以用著名心理学家Eric Turkheimer(1998)在心理学评论上的一句话,总结一下我们对本能理论的认识:“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特征都与遗传有关,都有它的生理基础,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一定的脑功能相联系。但是,如果我们仅以此为基础去理解人类的行为,那将是可笑的。因为生理基础与行为不在一个层次上,就好象生理特征是电脑的硬件、而行为是电脑的软件一样,那个有问题电脑都会出毛病”。所以在对待生物理论的时候,我们重视它,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2、学习理论

  许多年来,欧美的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从学习的角度看待并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学习理论也因此被看成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与生物理论强调的因素不同,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学习理论认为,在任何情境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之后还会成为习惯。以后当相同或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个体将会采取惯用的方式做反应。例如,如果有一双手伸向我们,我们便会与他握手。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对一双手伸过来时应该如此反应。如果一个人骂你,你可能也会骂他,但也可能去试着感化他,这得看你过去学得的是什么反应方式而定。所以当专栏1-3中所讲的克劳兹拒捕并向警察开枪时,我们便会想到这是因为他过去学习到,在面对权威者的挑战时,应该采取猛烈的方式。学习理论在1900年开始流行,并在那时成为了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霍尔(Hull)、斯金纳以及米勒(Miller)和多纳德(Dollard等人将行为理论的原理运用到社会心理学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更是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了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学习理论的三种机制

  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

  一是联结(association):又称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最早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巴甫洛夫在他的条件反射研究中发现:狗之所以学会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液的反应,是因为每次铃声都与食物同时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狗会将铃声与食物联结在一起,这时即使没有食物一起出现,狗也会对单独的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对人类来说,态度的形成也要经过联结过程,例如纳粹一词常与可怕的罪行联结在一起,因此当研究者向那些在二战中受迫害的犹太人提起这个词的时候,就能够引起他们的恐惧情绪。

  二是强化(reinforcement):是学习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学会一种特别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经常伴随着愉快、能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可以避免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例如一个男孩可能会对在学校里侮辱他的人加以拳脚,因为每当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与人打架时,父亲总是加以赞赏。另一个学生可能学会不要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辩,因为他这样做总是换来老实的白眼,甚至惩罚。

  三是模仿(imitation):人们也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便学习到社会态度与行为。一个小男孩可能学会怎样生火,因为他曾看到母亲这样做;儿童或青少年对于政治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一致。模仿的发生并不需外界的强化,只须观察他人的行为便可以。

(2)学习理论的特点

  学习理论有三个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它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没有的:

  一是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克劳兹之所以向警察开枪,可能是由于过去他所见到的警察都是粗暴的、具有敌意的,并且没有丝毫的怜悯心;也可能是因为他过去在与权威产生冲突而采取暴力反应时,均受到强化。相反,如果他采取非暴力的方式,他常常受到惩罚。或者他在小时候常常看到父亲的粗暴举动,而他模仿了父亲的这种暴力模式。学习理论强调过去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忽略了当时的情境细节。

  二是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它强调过去外部事件与刺激的联结情形、早期对某种行为反应的强化过程、以及个体曾接触过的行为模式等外在因素。学习论在解释行为的起因时,较不看重个体对于当时情境的主观感受,或者当时的情绪。

  三是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表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以克劳兹为例,它只想解释该罪犯的外显行为——开枪打伤了警察,而不去了解他的愤怒、罪恶感等情绪状态。

3、诱因理论

  诱因理论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我们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克劳兹认为假如逃跑的话,将会被追捕,并可能遭射杀,这些结合起来形成负性诱因;假如他投降,则肯定被送入监狱,这也是一种负的诱因;最后,他可能认为,如果开枪,他便能带着偷来德的西逃掉,这不仅不是负性诱因,而且还是很强的正性诱因。所以诱因分析只是很简单地考虑某一行为的正性与负性效果,并依此预测人们将采取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学中有三种重要的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理性决策论(Rational Decision-makingTheory)是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看法,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会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选出最佳行为,也就是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利益。这一类型的理论很多,其中以爱德华滋(Edwards)的预期价值论(Expectancy-valueTheory)最有代表性。该理论认为在决策的时候,人们以对下列二项因素所做的判断结果为基础:①某一决策各种可能结果的价值(结果的重要性);②某一决策后果真正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实现某种结果的概率)。比如经济学家在决策时采用的决策树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种理性的模型能很清楚地预测我们如何决策,所以是极有用的标准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常被用来做为预测个人、公司、政府进行经济抉择时的模型。

(2)交换理论

  将理性选择扩大到二个人之间的互动时,便是交换论(Exchange Theory),这一理论将人际互动视为彼此所做的一连串理性决策。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以前例中的罪犯和警察为例,他们二人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敌对——罪犯逃跑便有利,而警察抓住他方能获益。以护士及病人间的人际互动为例,病人如果与护士合作便可获得利益(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并尽快痊愈),而护士也能够从对病人的友好态度中获得利益,比如能得到病人的合作,并因工作出色而受表扬。在这个例子中,护士和病人二人共同的利益建立在合作及友善的互动之上。因此社会交换理论的重点在于强调相对代价及利益,该理论在分析协商情境(bargaining situation)时很有价值。协商实际上就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通过交换达成利益的一致。

(3)需求满足论

  需求满足论(Need Satisfaction)也是一种诱因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一个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例如有二名女孩和同时在追求一位男士,你推测男士会爱上其中的哪一个呢?我们又怎样解释这位男士的选择呢?从诱因论出发,我们要找出他的需要,以及这两个女孩所能给予的满足,并通过这些来预测他的选择。同样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克劳兹的行为,在他的心底里可能积压了很多的挫折与愤怒,他之所以向警察开枪是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他的发泄愤怒的需求,而假如他举手投降的话足这些需求便无法得到满足。

  以上三种诱因理论都说明了个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从自己能从各个行为方案中获得多少利益或损失多少利益来做决策。与学习理论不同,诱因理论将重点放在“当时”情境下各种可能行为的相对利益或损失,而不是强调过去学来的习惯。也就是说它认为行为的起因在于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诱因论关心个人内在状态,而不只是外部环境。

4、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与加工过程。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时候发现,有关社会知觉的定律和与对物体知觉的定律极为相似,人们常常很自然地把对某一社会情境的知觉、想法和信念组织成一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形式,就象对物体的知觉一样。并且不管社会情境如何错综复杂,人们都会将它变得有规律。这种对环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影响了一个人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而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的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我们对他人内在特征(象人格、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分类(Categorization):我们知觉事物的时候,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加以分类。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最先常常是依据性别的相似性把他或她归入男性或女性;我们也可能根据地域的接近性把这个人归为山东人或是陕西人;也可能根据过去与其交往的经验把这个人归结为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人。

  二是聚焦(Focus):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之上,忽略背景的影响。比如我们看到某个场景时,立即就能知觉出什么是主题、什么是背景。一般来说,色彩鲜艳、移动、独特及近处的刺激是主题,而灰暗、静止、形状相同及远处的刺激是背景。比如一个高大的外国人站在一群幼儿园儿童中间,我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外国人身上。这两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对物体的知觉,也适用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

  由于分类和聚焦的缘故,人们往往存在着按照某种方式对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并且这种将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非常强烈。比如你在校园中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走在一起,你想把焦点集中在其中一个人身上,并把每个人看成是单一个体是很困难的,如果把他们看成一对就容易多了。另外如果有一群学生在校园散步,你想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就很难做到,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注意到其中几个特别一点的人。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当中有两个理论特别重要:

  一是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这个理论又包括海德(Heider)、凯利(Harold Kelly)以及韦纳(Weiner)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例如我们怎样知道一位推销员奉承你是因为他真的喜欢你,还是因为他想让你买他的东西。当一个人喊救命时,我们会对他喊叫的原因做怎样的猜测?这种猜测影响我们决定是否要帮助他。

  二是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这个理论是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解释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使二者协调一致。认知失调理论在解释态度改变等方面相当成功,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倍受推崇,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典范。

5、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与社会学紧密联系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社会角色提供的,角色理论最早由比德尔和托马斯提出。角色是指一套与个体在社会中所处地位有关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角色理论没有强调行为的某一种单一决定因素,如态度、人格或动机等,而是从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解释行为的原因,角色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会随着他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本章推荐读物:

Stephen L. Franzoi(1996):Social Psychology.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Inc

这本书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教材当中较好的一本书,它不仅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传统领域,而且也总结了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把自我研究和文化心理学贯穿到所有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Tom Crawford(1999)Introduction to Human Social Behavior(2nd ed.)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这本书系统地收集了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的有关论述都可以在这本书当中看到。它涵盖了动机、认知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失调、社会影响以及社会行为等诸多领域的文献。

Jon Mills(1999):The Human Aspect:Selected Works in Psychoanalysis, Behaviorism, and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 Whittier Publications Inc. 

这本书值得任何对心理学与哲学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它收集了心理学三大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论述。尽管因为写作语言与现在英语存在着差别,但先驱者的思想却是掩饰不住的。多读几遍,你会感受到伟人的思想精髓。

王重鸣(1990):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是国内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好书之一,它详细而系统地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作了清楚地论述,本章的专栏1-3就是选自这本书的有关章节。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以提高自己实验设计、统计分析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侯玉波(2001):社会心理学讲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内部资料)

该讲义从八个领域对社会心理学做了总结和分析,同时选取了将近20篇最新的心理学文章,针对婚姻与友谊、健康与幸福、心理学与环境保护、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等课题。

本章复习题: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关系?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3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怎样看待人与社会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4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5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6社会心理学所取的研究层面有什么特点?

7进行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要经过哪几步?

8社会心理学研究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9生物理论、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以及角色理论是如何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

本章课外读物

  下面是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就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的一次直接讨论,1932年7月30日,爱因斯坦在Potsdam附近的Caputh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同年9月,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做了回复,在这两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伟人对人类战争的看法。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后人是否能有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