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采撷 > 李超德 美育赋能·艺术感知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李超德 美育赋能·艺术感知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0-11-30   浏览:2051

李超德教授主讲: 美育赋能·艺术感知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艺术感知教育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美育赋能”成为最热门的词

美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美育.美育学之辩

设计教育的根本也是人的全面发展

 

1 学生的情智教育与全面素质培养

*什么是情智教育

“情智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动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 ”

“艺术教育是情智教育最好的载体,艺术美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具有超越性,因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家透视、熔铸了的理想。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常常是充满激情的,甚至会达到某种癫狂的状态。而这种情绪会深深地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

“即便是文本,也一定蕴藏着情感。情智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锤炼教师的准确解读、深度感悟、巧妙激发和有效提升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从而使文本情感外化为一种积极、深刻的情感影响力,让文本情感弥散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但要把文本情感转化为课堂的情感生活,需要丰富的技巧和智慧。”

“我认为,课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艺术教学富有画面性和场景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如何善于挖掘艺术作品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图形、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个故事或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作品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就蕴含其中了。”

2 孔子学说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艺术教育的孔子

“孔子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基础上提出了“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的教育纲领,一个人要修身首先要学诗歌,学诗是一个人的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的开始。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你不学礼数,就没办法立身。虽然做到了“兴于诗,立于礼”,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到此还不算完成,他还需要进一步通过音乐来陶冶,这就是‘成于乐’。”

“孔子在论述美与善的时候,还特别强调文艺的感染作用和社会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就是孔夫子眼中的“诗”(文艺),它们具有强烈而生动的感染作用和认识作用。”

“所谓的“兴、观、群、怨”,具体如何解释?‘兴’是指文艺的感染作用,其含义丰富,但其核心指在抒情性的统一基础上,产生诗歌的感染性。‘观’是指文艺的认识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读诗歌认识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面貌;另一方面,通过读诗可以“观志”,你可以领会到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即所谓的“诗言志”。而‘群’和‘怨’,则是指文艺的教育作用。‘群’是指文艺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起到团结人民的作用;‘怨’是指通过诗歌,可以表达对黑暗的政治的批判。孔子把文艺的感染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进一步则可以归结为审美教育思想。所以《论语》中不少篇章闪现着孔子情感教育的光辉。孔子情感教育思想的本质特点是使学生乐于为学,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将艺术教育上升为人格养成的至高点。”

3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艺术感知教育入手

*设计教育为什么要从感知入手

“艺术感知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技法的传授,而且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知识、技能,它们只是欣赏、创作这些审美活动的条件,只有欣赏和创作活动中包含的创造才能是审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指出:“艺术教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照着石膏像、水果或风景的样子正确地画下来。”现代教育则完全不同。‘特别是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

“现代教育转向为以人为中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单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双向信息的交流过程。以学为中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艺术感知教育恰好迎合了个性教育。艺术感知教育试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

“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没有否定传统艺术教学中对纯技能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的方法,这就必须重视艺术感知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不断探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同样重要,想象是一个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4 美学将是未来的伦理学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是玛克西姆·高尔基在《母亲》一书中的预言,此预言具有未来学的意义与科学性。”

 

“我同意‘从哲学的层面而非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推论本题,能促进‘将世界崇高化’‘人化’的进程,有助于人的全面素质养成。把道德的人与审美的人结合,走出伦理误区,实现向善的伦理道德审美化,把未来的伦理学融入美学的观照方法中,最终在更高的层次上张扬人性之美、艺术之美。”

 

“首先,艺术审美引导人们造就完整人格。严格意义上的美是在审美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真与善内含其中。”

 

“其次,艺术审美引领人们进入精神家园。现代社会最大的精神危机莫过于信仰危机,信仰虚位导致道德系统的飘摇,致使物欲的横流乃至绝望情绪的弥漫。”

“其三,艺术审美促进人们营造和谐环境。广义的伦理学包括道德哲学和社会伦理学,二者分别致力于建立内在的价值系统和外在的人伦秩序中。”

“任何创造性事物都需要想象、感知、观察力,“情智和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就是最好的途径。对于师范美术教育而言,无论从高校美术师范美术教育,还是未来做中小学美术老师,现象、手段,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致的。造就完整人格,臻于自由境界,促进人际和谐,既是艺术审美的宗旨,也是伦理学之所期。”

(主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龙山大讲堂系列讲座第23期“李超德教授线上专题讲座系列”  

时间:2020年11月23日14:00-15:00)

李超德教授主讲: 美育赋能·艺术感知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艺术感知教育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美育赋能”成为最热门的词

美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美育.美育学之辩

设计教育的根本也是人的全面发展

 

1 学生的情智教育与全面素质培养

*什么是情智教育

“情智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动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 ”

“艺术教育是情智教育最好的载体,艺术美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具有超越性,因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家透视、熔铸了的理想。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常常是充满激情的,甚至会达到某种癫狂的状态。而这种情绪会深深地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

“即便是文本,也一定蕴藏着情感。情智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锤炼教师的准确解读、深度感悟、巧妙激发和有效提升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从而使文本情感外化为一种积极、深刻的情感影响力,让文本情感弥散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但要把文本情感转化为课堂的情感生活,需要丰富的技巧和智慧。”

“我认为,课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艺术教学富有画面性和场景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如何善于挖掘艺术作品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图形、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个故事或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作品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就蕴含其中了。”

2 孔子学说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艺术教育的孔子

“孔子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基础上提出了“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的教育纲领,一个人要修身首先要学诗歌,学诗是一个人的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的开始。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你不学礼数,就没办法立身。虽然做到了“兴于诗,立于礼”,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到此还不算完成,他还需要进一步通过音乐来陶冶,这就是‘成于乐’。”

“孔子在论述美与善的时候,还特别强调文艺的感染作用和社会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就是孔夫子眼中的“诗”(文艺),它们具有强烈而生动的感染作用和认识作用。”

“所谓的“兴、观、群、怨”,具体如何解释?‘兴’是指文艺的感染作用,其含义丰富,但其核心指在抒情性的统一基础上,产生诗歌的感染性。‘观’是指文艺的认识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读诗歌认识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面貌;另一方面,通过读诗可以“观志”,你可以领会到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即所谓的“诗言志”。而‘群’和‘怨’,则是指文艺的教育作用。‘群’是指文艺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起到团结人民的作用;‘怨’是指通过诗歌,可以表达对黑暗的政治的批判。孔子把文艺的感染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进一步则可以归结为审美教育思想。所以《论语》中不少篇章闪现着孔子情感教育的光辉。孔子情感教育思想的本质特点是使学生乐于为学,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将艺术教育上升为人格养成的至高点。”

3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艺术感知教育入手

*设计教育为什么要从感知入手

“艺术感知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技法的传授,而且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知识、技能,它们只是欣赏、创作这些审美活动的条件,只有欣赏和创作活动中包含的创造才能是审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指出:“艺术教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照着石膏像、水果或风景的样子正确地画下来。”现代教育则完全不同。‘特别是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

“现代教育转向为以人为中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单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双向信息的交流过程。以学为中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艺术感知教育恰好迎合了个性教育。艺术感知教育试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

“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没有否定传统艺术教学中对纯技能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的方法,这就必须重视艺术感知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不断探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同样重要,想象是一个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4 美学将是未来的伦理学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是玛克西姆·高尔基在《母亲》一书中的预言,此预言具有未来学的意义与科学性。”

 

“我同意‘从哲学的层面而非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推论本题,能促进‘将世界崇高化’‘人化’的进程,有助于人的全面素质养成。把道德的人与审美的人结合,走出伦理误区,实现向善的伦理道德审美化,把未来的伦理学融入美学的观照方法中,最终在更高的层次上张扬人性之美、艺术之美。”

 

“首先,艺术审美引导人们造就完整人格。严格意义上的美是在审美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真与善内含其中。”

 

“其次,艺术审美引领人们进入精神家园。现代社会最大的精神危机莫过于信仰危机,信仰虚位导致道德系统的飘摇,致使物欲的横流乃至绝望情绪的弥漫。”

“其三,艺术审美促进人们营造和谐环境。广义的伦理学包括道德哲学和社会伦理学,二者分别致力于建立内在的价值系统和外在的人伦秩序中。”

“任何创造性事物都需要想象、感知、观察力,“情智和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就是最好的途径。对于师范美术教育而言,无论从高校美术师范美术教育,还是未来做中小学美术老师,现象、手段,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致的。造就完整人格,臻于自由境界,促进人际和谐,既是艺术审美的宗旨,也是伦理学之所期。”

(主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龙山大讲堂系列讲座第23期“李超德教授线上专题讲座系列”  

时间:2020年11月23日14:0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