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海派与上海建筑文化
海派与上海建筑文化
时间:2023-05-18   浏览:697

海派与上海建筑文化

沈福煦

最近,本刊以1月中旬连日刊登的刘心武的“城市美学絮语”文章为引子,邀请本市部分城市美学专家座谈了上海城市环境艺术问题。今起发表与会者的一组笔谈,旨在就这一新

的课题,认真探讨,各抒已见。 --编者

上海真大!这并不只是它人口多、规模大,而更在于它的城市文化容量大。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确,世界各地的传统建筑几乎应有尽有;现代建筑也同样,各种流派的建筑也洋洋大观,甚至如今又赶上许多国外新流派的建筑。

有人说上海(文化)是海派文化,“海派”是“海量”。它的可容性很大。这话有些道理。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现象,一种比喻。海派,应当有它的本质特征。当今,上海新建筑如雨后春笋,数以百计的高楼,不数年,已成林。这许多建筑,有人议论是继承了“海派”传统,但这里面不免有优有劣,有的建筑不但自身设计得不理想,而且更与周围建筑不协调。这就不能都说是“海派作风”了,所以“海派”一词,有必要作一些界定。

 

海派这个词,早在近代已出现了。晚清时有“海上画派”,如早年的赵之谦,后来的任伯年、吴昌硕等。戏剧也有“海派”,即“麒派”。但说上海建筑的“海派”,也许是后来的事了。什么样的建筑是“海派建筑”?这也许说不上来。其实所谓海派建筑,并不是指什么形式的建筑,而应当指它的精神。它有创新性,不保守,不囿于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但是在“海派”的性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协调精神。它以一种革新的精神,始终能与变革着的环境(文化)相协调,这就是海派的实质。对这种实质性的研究,于当今的上海城市建设是很有价值的。

 

建筑,从文化和美学上说,不应孤立地看,它往往是处于建筑群体之中。而城市的建筑群,总不只是一种形式,更不是同一时代建成的。因此,新的建筑总是要求得时空上的协调。其实这也正是“海派精神”之所在。

协调,是海派文化的深层性质。海派绘画就是如此,一幅吴昌硕的花卉画,置于传统民居厅堂中是协调的,置于西式客厅中也是协调的,这可见它的生命力!这种协调精神对于建筑更有意义。

上海南京路上许许多多的建筑,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又是陆陆续续建成的,但它给人一种十分统一协调的感觉--一条典型的上海商业街。上海外滩建筑,无人不说美,这些建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汇丰银行是古典主义的,上海海关是折衷主义的,市总工会(以前是交通银行)是现代派的,和平饭店(以前是沙逊大厦)为美国近代建筑,中国银行为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等等。它们合在一处,形式各异,但风格一致,十分协调。

然而,如果说在一个广场的四周,有几座形式各不相同的建筑,它们以巨大的体量,都想充当广场的“主角”,这就不见得是“海派精神”,不是“万国建筑博览会”,而只能是建筑的“杂货铺”。

城市在不断地变革,它的文化也同样如此。所以海派精神应当是时空性的,不但在空间环境上须具有协调性,而且又是时间性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更有重视城市文化的时空性之必要。上海这个城市,如果要想保持国际领先的水准、首先应当有变革、协调精神。有人提出“二十年不落后”,关键在于是否能调整,在变革和改造中始终保持城市建筑的协调美。

我们期盼着上海这个大城市越变越和谐,越变越美。

海派与上海建筑文化

沈福煦

最近,本刊以1月中旬连日刊登的刘心武的“城市美学絮语”文章为引子,邀请本市部分城市美学专家座谈了上海城市环境艺术问题。今起发表与会者的一组笔谈,旨在就这一新

的课题,认真探讨,各抒已见。 --编者

上海真大!这并不只是它人口多、规模大,而更在于它的城市文化容量大。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确,世界各地的传统建筑几乎应有尽有;现代建筑也同样,各种流派的建筑也洋洋大观,甚至如今又赶上许多国外新流派的建筑。

有人说上海(文化)是海派文化,“海派”是“海量”。它的可容性很大。这话有些道理。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现象,一种比喻。海派,应当有它的本质特征。当今,上海新建筑如雨后春笋,数以百计的高楼,不数年,已成林。这许多建筑,有人议论是继承了“海派”传统,但这里面不免有优有劣,有的建筑不但自身设计得不理想,而且更与周围建筑不协调。这就不能都说是“海派作风”了,所以“海派”一词,有必要作一些界定。

 

海派这个词,早在近代已出现了。晚清时有“海上画派”,如早年的赵之谦,后来的任伯年、吴昌硕等。戏剧也有“海派”,即“麒派”。但说上海建筑的“海派”,也许是后来的事了。什么样的建筑是“海派建筑”?这也许说不上来。其实所谓海派建筑,并不是指什么形式的建筑,而应当指它的精神。它有创新性,不保守,不囿于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但是在“海派”的性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协调精神。它以一种革新的精神,始终能与变革着的环境(文化)相协调,这就是海派的实质。对这种实质性的研究,于当今的上海城市建设是很有价值的。

 

建筑,从文化和美学上说,不应孤立地看,它往往是处于建筑群体之中。而城市的建筑群,总不只是一种形式,更不是同一时代建成的。因此,新的建筑总是要求得时空上的协调。其实这也正是“海派精神”之所在。

协调,是海派文化的深层性质。海派绘画就是如此,一幅吴昌硕的花卉画,置于传统民居厅堂中是协调的,置于西式客厅中也是协调的,这可见它的生命力!这种协调精神对于建筑更有意义。

上海南京路上许许多多的建筑,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又是陆陆续续建成的,但它给人一种十分统一协调的感觉--一条典型的上海商业街。上海外滩建筑,无人不说美,这些建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汇丰银行是古典主义的,上海海关是折衷主义的,市总工会(以前是交通银行)是现代派的,和平饭店(以前是沙逊大厦)为美国近代建筑,中国银行为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等等。它们合在一处,形式各异,但风格一致,十分协调。

然而,如果说在一个广场的四周,有几座形式各不相同的建筑,它们以巨大的体量,都想充当广场的“主角”,这就不见得是“海派精神”,不是“万国建筑博览会”,而只能是建筑的“杂货铺”。

城市在不断地变革,它的文化也同样如此。所以海派精神应当是时空性的,不但在空间环境上须具有协调性,而且又是时间性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更有重视城市文化的时空性之必要。上海这个城市,如果要想保持国际领先的水准、首先应当有变革、协调精神。有人提出“二十年不落后”,关键在于是否能调整,在变革和改造中始终保持城市建筑的协调美。

我们期盼着上海这个大城市越变越和谐,越变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