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中山装与黄隆生
中山装与黄隆生
时间:2023-05-22   浏览:716

衣海钩沉·中国服饰报      中山装与黄隆生

崔普权

民国初年,前清的老翰林王湘绮照旧是貂褂翎顶地外出赴宴,这期间,一位穿着笔挺西服的新贵有点诧异地问他:如今晚儿,已是民国啦,改朝换代啦,老先生因何还要身着此服哪?”王湘绮说:“当今服色未定,且我与你所穿均不是汉族衣冠,姑且还是各行其事吧!”王湘绮的抢白使新贵无言答对。其实在这一程子,无论男服还是女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废弃了衣冠辨别等级差别的习惯和制度,其次是长袍马褂与西装并存。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衣着,一些个受过西方思想影响,或者是自认为新派的人物则是穿着笔挺的西装和倍儿亮的皮鞋。一大批出国留学或是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从国外回来时,大都穿的是学生装。这种衣服形制比较简单,一般不用翻领,只有一条又窄又低的小领,穿的时候只需将纽扣绾紧,而用不着再打领带、系领花。这种衣服给人以精神和庄重的感觉,自然地,得到了不少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模仿。孙中山先生对此服也有赞赏的语言,其实追源地说,这也是一种西方的服装样式。军阀混战的直、皖、奉三系的军服是英国军队式的服装,有肩章,有绶带,色彩亦鲜明耀眼。这期间的教书先生和从事洋务工作的人,更是中西合璧:或长袍马褂,戴礼帽系围巾;或长袍配西装裤,戴礼帽穿皮鞋……总之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或中或洋、或不中不洋……

尽管各式的服装都有自己的穿着者,可孙中山先生则认为:它们不是落后于时代,就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需要加以改革。他委托黄隆生协助他设计一套服装,“以适合当代潮流、以备革命同志一起聚会时统一着装。”

黄隆生是广东台山人,因家境贫困无以为生而随乡亲赴南洋谋生,先后去过几个地界儿,最后定居在越南的河内市。起先时干制鞋业,后来又学了裁缝。他聪明伶俐,肯动脑筋,尤其善于以旧翻新和剪裁新样式,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裁剪师。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自日本回香港,接着又去了河内,在当地的华侨中宣传革命,成立兴中会。就这么着,黄隆生得以认识孙中山先生,还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了兴中会,是河内兴中分会的第一批会员。同盟会成立以后,黄隆生又转成了同盟会会员。他在当地华侨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募捐革命经费,支持同盟会的活动,从而也就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和赏识。

黄隆生最初设计的中山装,是以学生装和英国猎装为主要样式,结合中国人的体型特征而设计的,其中还掺人了直领式广东便服的成分。最初的样式还有背缝,后背腰处还有腰带,前襟钉有9个扣子……以后经过多次试制试穿和改革,而发展成整后背无背缝、5个扣子、翻领、大口袋为贴口袋、小口袋为平贴口袋……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服装从而产生。

这套服装还有许多的讲究:五个扣子是代表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三个袖扣则代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四只大小不同的口袋取自孙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里面装的则是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是在西式基本样式上又糅造了中国传统意识,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中山装。在民国 18年(1929年)制定的国民党宪法里,就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孙中山先生之法。

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前很喜欢中山装的样式,建国以后的许多重大场合多穿着中山装,所以中山装又被海外人士称为“毛氏服装”。

衣海钩沉·中国服饰报      中山装与黄隆生

崔普权

民国初年,前清的老翰林王湘绮照旧是貂褂翎顶地外出赴宴,这期间,一位穿着笔挺西服的新贵有点诧异地问他:如今晚儿,已是民国啦,改朝换代啦,老先生因何还要身着此服哪?”王湘绮说:“当今服色未定,且我与你所穿均不是汉族衣冠,姑且还是各行其事吧!”王湘绮的抢白使新贵无言答对。其实在这一程子,无论男服还是女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废弃了衣冠辨别等级差别的习惯和制度,其次是长袍马褂与西装并存。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衣着,一些个受过西方思想影响,或者是自认为新派的人物则是穿着笔挺的西装和倍儿亮的皮鞋。一大批出国留学或是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从国外回来时,大都穿的是学生装。这种衣服形制比较简单,一般不用翻领,只有一条又窄又低的小领,穿的时候只需将纽扣绾紧,而用不着再打领带、系领花。这种衣服给人以精神和庄重的感觉,自然地,得到了不少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模仿。孙中山先生对此服也有赞赏的语言,其实追源地说,这也是一种西方的服装样式。军阀混战的直、皖、奉三系的军服是英国军队式的服装,有肩章,有绶带,色彩亦鲜明耀眼。这期间的教书先生和从事洋务工作的人,更是中西合璧:或长袍马褂,戴礼帽系围巾;或长袍配西装裤,戴礼帽穿皮鞋……总之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或中或洋、或不中不洋……

尽管各式的服装都有自己的穿着者,可孙中山先生则认为:它们不是落后于时代,就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需要加以改革。他委托黄隆生协助他设计一套服装,“以适合当代潮流、以备革命同志一起聚会时统一着装。”

黄隆生是广东台山人,因家境贫困无以为生而随乡亲赴南洋谋生,先后去过几个地界儿,最后定居在越南的河内市。起先时干制鞋业,后来又学了裁缝。他聪明伶俐,肯动脑筋,尤其善于以旧翻新和剪裁新样式,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裁剪师。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自日本回香港,接着又去了河内,在当地的华侨中宣传革命,成立兴中会。就这么着,黄隆生得以认识孙中山先生,还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了兴中会,是河内兴中分会的第一批会员。同盟会成立以后,黄隆生又转成了同盟会会员。他在当地华侨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募捐革命经费,支持同盟会的活动,从而也就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和赏识。

黄隆生最初设计的中山装,是以学生装和英国猎装为主要样式,结合中国人的体型特征而设计的,其中还掺人了直领式广东便服的成分。最初的样式还有背缝,后背腰处还有腰带,前襟钉有9个扣子……以后经过多次试制试穿和改革,而发展成整后背无背缝、5个扣子、翻领、大口袋为贴口袋、小口袋为平贴口袋……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服装从而产生。

这套服装还有许多的讲究:五个扣子是代表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三个袖扣则代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四只大小不同的口袋取自孙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里面装的则是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是在西式基本样式上又糅造了中国传统意识,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中山装。在民国 18年(1929年)制定的国民党宪法里,就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孙中山先生之法。

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前很喜欢中山装的样式,建国以后的许多重大场合多穿着中山装,所以中山装又被海外人士称为“毛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