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文化收藏
文化收藏
时间:2023-07-08   浏览:645

《文汇报》日期:1996. 1. 8

文化收藏

——文化的忧患之七

冯骥才

 

 收藏终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嗜好。一方面表示手头宽裕起来,一方面征兆着传统文化的回归。配合这收藏,便是古物市场的兴盛,大小城市都出现了这种自发性的市场,美早就从港客洋人转向大陆民众;再有就是拍卖市场的火爆,巨额巨价,惊世骇世,一时连各种传授古物常识的书籍和图典也成了畅销书,可谓声势赫赫!中国过去的收藏。一是官方(封建时代的宫廷),二是富人,一般百姓哪肯沾此雅好?当今这样广泛的收藏热,终究是大好事,至少可以影响得那些老婆婆们丢弃一个罐子时,总会想一想是不是扔了一件宝物?这一来,文化便升了值。

 在古物市场上,文物、古玩和古董是三个不同概念。日本人将古物统称“骨董”。但在中国人心里却是不同层次。文物是指那种堪称某一时代典型、珍罕稀有的古物;古玩不一定是某一时代的代表,却必须是艺术精美、制作精湛、材料贵重的古物;而古董则泛指一切旧时器物。今日的古物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就是这类古董。 

 一般说来,过去宫廷与富人的收藏,主要是珍罕与贵重的古玩,很少注重材料低廉的昔时器物。然而,正是这一般古董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文化的内容。曾经那些衣食住行的各种器具,那种形制、那种图案、那种工艺,常常带着某一地域的特异风习和特殊审美。它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等广泛又具体的文化内含,这就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也就是文化收藏。 

 但是,过去的收藏,缺少文化眼光,多从古物的财富价值着眼,不注重文化价值,收藏的范围便十分狭窄。总是金银珠宝,钟鼎彝器,官窑名瓷,牙玉雕刻,以及名人字画。但仅仅这些收藏,不足以表现中华历史的丰厚、文化的辉烂和生活的辽阔。这是我们收藏史的一个重大缺憾。说到底,还是个收藏观的问题;就是在古物当做变相的黄金,当做保值乃至可望升值的财富。这观点还一直影响到当今的拍卖场。一扇古朴而别致的门窗,一块年代久远的年画版子,一把昔时大锁或一个拉洋片的匣子,决不会在拍卖场出现。因为它们没有价格,没有财富价值。 

 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大量的文化藏品一直被排斥在收藏之外。

 收藏观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财富价值观,提倡文化价值观,使古物收藏在保存文化和体现文化方面发挥作用。 

 近年来,由于在文化意识上的普遍觉醒,人们开始把目光移到文化藏品上。由于文化收藏一直空白,便到处存在着丰富的藏品资源等待开发。如今,已有一些民间的专门的文化性的收藏馆建立起来,还有许多个人的文化收藏通过展览向世人展示。文化收藏一如春草,萌发正劲,令人生喜。 

 然而,它又有难度首先是它不像古玩字画那样,有市场价格,可以流通,还有大家公认的客观的鉴别标准。文化藏品却买易卖难,全是个人所好,就得靠自己去认识它的价值。古物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尤其文化价值,更要凭着收藏者的眼光与品味,还要具备远比鉴赏古玩字画还生辟和广阔的学识。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废物,在你眼中却是历史遗落的一个弥足珍贵的细节,看起来,这真有点像考古发现。 

 收藏者的快乐,第一,就是发现,即不是去拣别人发现过的,而是凭着自己的眼力与学识去发现;第二,便是享受,那便是从中重温历史,认识祖先,欣赏它内在的文化的美与精神。这之中,还有一份责任,就是:  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 

《文汇报》日期:1996. 1. 8

文化收藏

——文化的忧患之七

冯骥才

 

 收藏终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嗜好。一方面表示手头宽裕起来,一方面征兆着传统文化的回归。配合这收藏,便是古物市场的兴盛,大小城市都出现了这种自发性的市场,美早就从港客洋人转向大陆民众;再有就是拍卖市场的火爆,巨额巨价,惊世骇世,一时连各种传授古物常识的书籍和图典也成了畅销书,可谓声势赫赫!中国过去的收藏。一是官方(封建时代的宫廷),二是富人,一般百姓哪肯沾此雅好?当今这样广泛的收藏热,终究是大好事,至少可以影响得那些老婆婆们丢弃一个罐子时,总会想一想是不是扔了一件宝物?这一来,文化便升了值。

 在古物市场上,文物、古玩和古董是三个不同概念。日本人将古物统称“骨董”。但在中国人心里却是不同层次。文物是指那种堪称某一时代典型、珍罕稀有的古物;古玩不一定是某一时代的代表,却必须是艺术精美、制作精湛、材料贵重的古物;而古董则泛指一切旧时器物。今日的古物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就是这类古董。 

 一般说来,过去宫廷与富人的收藏,主要是珍罕与贵重的古玩,很少注重材料低廉的昔时器物。然而,正是这一般古董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文化的内容。曾经那些衣食住行的各种器具,那种形制、那种图案、那种工艺,常常带着某一地域的特异风习和特殊审美。它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等广泛又具体的文化内含,这就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也就是文化收藏。 

 但是,过去的收藏,缺少文化眼光,多从古物的财富价值着眼,不注重文化价值,收藏的范围便十分狭窄。总是金银珠宝,钟鼎彝器,官窑名瓷,牙玉雕刻,以及名人字画。但仅仅这些收藏,不足以表现中华历史的丰厚、文化的辉烂和生活的辽阔。这是我们收藏史的一个重大缺憾。说到底,还是个收藏观的问题;就是在古物当做变相的黄金,当做保值乃至可望升值的财富。这观点还一直影响到当今的拍卖场。一扇古朴而别致的门窗,一块年代久远的年画版子,一把昔时大锁或一个拉洋片的匣子,决不会在拍卖场出现。因为它们没有价格,没有财富价值。 

 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大量的文化藏品一直被排斥在收藏之外。

 收藏观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财富价值观,提倡文化价值观,使古物收藏在保存文化和体现文化方面发挥作用。 

 近年来,由于在文化意识上的普遍觉醒,人们开始把目光移到文化藏品上。由于文化收藏一直空白,便到处存在着丰富的藏品资源等待开发。如今,已有一些民间的专门的文化性的收藏馆建立起来,还有许多个人的文化收藏通过展览向世人展示。文化收藏一如春草,萌发正劲,令人生喜。 

 然而,它又有难度首先是它不像古玩字画那样,有市场价格,可以流通,还有大家公认的客观的鉴别标准。文化藏品却买易卖难,全是个人所好,就得靠自己去认识它的价值。古物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尤其文化价值,更要凭着收藏者的眼光与品味,还要具备远比鉴赏古玩字画还生辟和广阔的学识。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废物,在你眼中却是历史遗落的一个弥足珍贵的细节,看起来,这真有点像考古发现。 

 收藏者的快乐,第一,就是发现,即不是去拣别人发现过的,而是凭着自己的眼力与学识去发现;第二,便是享受,那便是从中重温历史,认识祖先,欣赏它内在的文化的美与精神。这之中,还有一份责任,就是:  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