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鲁迅谈梅剧
鲁迅谈梅剧
时间:2023-07-09   浏览:634

《文汇报》日期:1995.10.25

鲁迅谈梅剧

王元化

 

 有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专家,反而更容易看清真象。一九三一年,程砚秋访欧,在莫斯科小剧院看到演员用木凳代替马,以木棒击木凳表示跑马,便向那里的戏剧家介绍京剧的趟马动作。他们听了以极其折服的神情承认说,京剧中的马鞭是一匹活马,要比他们以木棒击木凳好得多。 

 京剧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尊重传统并不是说应该墨守老路子,我只是认为不应改变京剧作为京剧的特性,把传统中好的东西丢掉,这是说得明明白白的。认为京剧不应有发展、有变化,这当然不对。事实上,谭鑫培并不墨守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老路子。杨宝森也并不墨守余叔岩的老路子。他们都根据本身的条件,在唱腔、唱法、做工上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不同的成就。这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把戏改坏了的例子则更多,这就不能不探讨其中的原因,以为殷鉴。 

 最近上海文艺界就鲁迅论梅兰芳问题发生过一场小小的争论。鲁迅承五四反京剧思潮的余绪,虽然说了一些过激的话难免偏颇,但他对梅兰芳的评论,仍不失为深刻之见。有人在争论文章中说鲁迅的意思是主张梅兰芳应进行京剧改革。这是把鲁迅的意思弄拧了。他在《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一文中说的是,京剧原来是“俗的、甚全猥下、肮脏,但是泼辣、有生气”,可是“士大夫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将竹枝词改成文言,……一沾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灭亡。”他认为他们对于梅兰芳则是“将他从俗众中提出,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引文略作删节)这分明是说士大夫把原来泼辣有生气的京剧改坏了。这篇文字中并没有片言只字要梅兰芳进行戏改,当时也不可能有今天戏改的观念。 

 《天女散花》、《黛玉葬花》也是齐如山编的新戏。这两出戏把具有综合艺术特点的京剧变成以舞蹈为主。它走的是缠绵悱恻的路子。鲁迅所谓“缓缓的”、“扭扭的”即指此而言。这些戏和梅兰芳的《宇宙锋》等剧相比,不说失败,也只能说是下乘之作。梅兰芳起先曾把这两出戏带出国外去上演,也不被那里的观众所欢迎,他们说他们还是喜欢看《御碑亭》这类老

戏。一位日本演员曾把《天女散花》改编上演,正因为它以舞蹈为主,与他所习惯的戏剧形式比较接近。我的老师汪公岩先生是朱一新弟子,曾在张之洞幕多年。记得他对我说过,张之洞喜欢梆子,不喜欢皮簧,因为皮簧太少阳刚之气。我那时没问清楚是指皮簧哪些戏。但我也不喜欢附庸风雅的《天女散花》和《黛玉葬花》这类戏,虽然我是《红楼梦》的爱好者,也是梅兰芳的戏(包括那些并不俗的“雅”剧)的爱好者。

 齐如山本人对于《天女散花》这类戏,曾作出公允的评价。他这种不怕揭自己短处的无私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说有些看过京戏的外国人主张在国外演出《天女散花》是因为他们看的京戏不多,对京戏没有研究,才喜欢华美灿烂的歌舞剧。但齐说“我却大不以为然。虽然梅兰芳的新戏都创自我手,但这种戏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戏,也不能尽梅兰芳技艺的能事。”齐对京剧的贡献厥功甚伟。笔者虽不大喜欢齐编的新戏,但齐对京剧的研究对京剧资料的保存,却使笔者十分心折的。如齐考证京剧角色出场抖袖理发的身段以及转身姿式,均来源于唐代的舞式舞法。再如齐考证锣鼓乐器系由匈奴传入,两汉时用之于军队,以后又用来节和武舞等等。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 

 写意也可表现真实。请读明日本栏

《文汇报》日期:1995.10.25

鲁迅谈梅剧

王元化

 

 有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专家,反而更容易看清真象。一九三一年,程砚秋访欧,在莫斯科小剧院看到演员用木凳代替马,以木棒击木凳表示跑马,便向那里的戏剧家介绍京剧的趟马动作。他们听了以极其折服的神情承认说,京剧中的马鞭是一匹活马,要比他们以木棒击木凳好得多。 

 京剧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尊重传统并不是说应该墨守老路子,我只是认为不应改变京剧作为京剧的特性,把传统中好的东西丢掉,这是说得明明白白的。认为京剧不应有发展、有变化,这当然不对。事实上,谭鑫培并不墨守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老路子。杨宝森也并不墨守余叔岩的老路子。他们都根据本身的条件,在唱腔、唱法、做工上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不同的成就。这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把戏改坏了的例子则更多,这就不能不探讨其中的原因,以为殷鉴。 

 最近上海文艺界就鲁迅论梅兰芳问题发生过一场小小的争论。鲁迅承五四反京剧思潮的余绪,虽然说了一些过激的话难免偏颇,但他对梅兰芳的评论,仍不失为深刻之见。有人在争论文章中说鲁迅的意思是主张梅兰芳应进行京剧改革。这是把鲁迅的意思弄拧了。他在《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一文中说的是,京剧原来是“俗的、甚全猥下、肮脏,但是泼辣、有生气”,可是“士大夫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将竹枝词改成文言,……一沾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灭亡。”他认为他们对于梅兰芳则是“将他从俗众中提出,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引文略作删节)这分明是说士大夫把原来泼辣有生气的京剧改坏了。这篇文字中并没有片言只字要梅兰芳进行戏改,当时也不可能有今天戏改的观念。 

 《天女散花》、《黛玉葬花》也是齐如山编的新戏。这两出戏把具有综合艺术特点的京剧变成以舞蹈为主。它走的是缠绵悱恻的路子。鲁迅所谓“缓缓的”、“扭扭的”即指此而言。这些戏和梅兰芳的《宇宙锋》等剧相比,不说失败,也只能说是下乘之作。梅兰芳起先曾把这两出戏带出国外去上演,也不被那里的观众所欢迎,他们说他们还是喜欢看《御碑亭》这类老

戏。一位日本演员曾把《天女散花》改编上演,正因为它以舞蹈为主,与他所习惯的戏剧形式比较接近。我的老师汪公岩先生是朱一新弟子,曾在张之洞幕多年。记得他对我说过,张之洞喜欢梆子,不喜欢皮簧,因为皮簧太少阳刚之气。我那时没问清楚是指皮簧哪些戏。但我也不喜欢附庸风雅的《天女散花》和《黛玉葬花》这类戏,虽然我是《红楼梦》的爱好者,也是梅兰芳的戏(包括那些并不俗的“雅”剧)的爱好者。

 齐如山本人对于《天女散花》这类戏,曾作出公允的评价。他这种不怕揭自己短处的无私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说有些看过京戏的外国人主张在国外演出《天女散花》是因为他们看的京戏不多,对京戏没有研究,才喜欢华美灿烂的歌舞剧。但齐说“我却大不以为然。虽然梅兰芳的新戏都创自我手,但这种戏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戏,也不能尽梅兰芳技艺的能事。”齐对京剧的贡献厥功甚伟。笔者虽不大喜欢齐编的新戏,但齐对京剧的研究对京剧资料的保存,却使笔者十分心折的。如齐考证京剧角色出场抖袖理发的身段以及转身姿式,均来源于唐代的舞式舞法。再如齐考证锣鼓乐器系由匈奴传入,两汉时用之于军队,以后又用来节和武舞等等。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 

 写意也可表现真实。请读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