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高傲的范蠡也有得不到重用的时候,看范蠡如何度过人生逆境期
高傲的范蠡也有得不到重用的时候,看范蠡如何度过人生逆境期
时间:2023-07-18   浏览:616

高傲的范蠡也有得不到重用的时候,看范蠡如何度过人生逆境期

 

一天社

河北创始人,历史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活力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

一代名相,万世商圣:财神范蠡的人生智慧

 

上文我们说到,范蠡从偏居东南的小国越国中看到了机会,于是便与志同道合的文种一起去楚离吴赴越,以图帮助越王允常打败吴王阖闾,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

 

范蠡与文种到了越国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平步青云。他本想着弱小的越国应该求贤如渴,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每一个君王、哪怕是弱小如越国的君王,也是高高在上,并且往往以貌取人。

 

当时的越王还是勾践的父亲允常,他接见了范蠡和文种。因为文种曾经在楚国当过官,所以允常便给了文种一个差事;而对于一介布衣默默无闻的范蠡,允常并没有觉得他有多少真才实学,并且非常不喜欢范蠡的邋遢形象,所以就没有给范蠡任何职务。

 

越王允常认为,真正有本事的人肯定早已名满天下了,像范蠡这种默默无闻并且又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人才”,可能并没有什么真实本事;如果有本事的话可能早就名满天下了,根本就不会跑到弱小的越国来谋求职位。另一方面,越国虽小,但也是五脏俱全,各种职能官吏齐全,范蠡文种的到来必然会影响某些人的前程,也必然明里暗里受到越国官员的排挤。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功名在身的范蠡自然得不到重用,以至于范蠡有些心灰意冷萌生另谋出路的想法。关键时刻,文种留住了范蠡,他再次向越王允常推荐范蠡,允常碍于文种面子便给了范蠡一个到越国各地考察的闲差。允常并不是真的想留下范蠡,只是担心这样让范蠡走掉会留下一个不爱惜人才的名声,于是就以此来让范蠡知难而退。

 

聪明的范蠡岂能不知道越王允常的意思,但他也明白是自己没有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在此不受重用的逆境之下,你知道范蠡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应对越王安排的闲差、并最终脱颖而出的吗?

 

范蠡得不到越王允常的重用,文种也非常担心范蠡离开越国另谋出路,那样他就成了孤身一人在越国打拼。于是文种苦劝范蠡暂且忍耐,以待有机会谋取出路。其实范蠡也非常明白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道理,他也非常清楚越国的舞台千载难逢,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实际上他也不可能轻易放弃。

 

范蠡清楚地明白越王允常看不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所以他并不是自己的伯乐,也不是他心目中的明君;但他认为允常的儿子勾践胸有大志气度非凡,将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业。范蠡认为允常不给机会,自己可以等勾践即位之后再行定夺。也就是说,范蠡知道自己在允常的时代是没有机会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勾践继位之后,好在允常已经年老体衰,勾践继位的日子不会太远。

 

文种确认范蠡不会离开,便也放了心。范蠡告诉文种,自己正好可以在勾践即位之前,借着这次考察的机会深入了解越国各地的风俗民情,以为后续协助越王制定富国强兵之策打下基础。实际上,范蠡后来能够在危难之际向勾践提出一些列行之有效的策略,与他熟知越国民情地情有非常大的关系。

 

范蠡的境况,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范蠡一样沉得住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大部分人往往在得不到重用之后就丧失了“初心”,抱着一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姿态,高傲地一走了之:潇洒是够潇洒的,但往往是丧失了人生中最好的机会。即便是千载不遇的机会,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所谓好事多磨,面对机会时一定要心平气和,静心等待水到渠成,而不可一时冲动主动放弃。

 

范蠡正是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勾践将成为比允常更有作为的君王,所以才耐住了寂寞,静待时机的到来。当然,范蠡在等待时机的时候,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默默地做着准备。他用两年的时间,走遍了越国的各个地区,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各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真正做到了对越国社会了如指掌。

 

《易经》上说“潜龙勿用”,当时机不到之时强要出头,非常有可能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是铩羽而归,以至于一蹶不振。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也只属于有耐心的人。所以,即便是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也应该顺势而为;在实际尚不成熟之时,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好准备工作,让自己更强大,让准备更充足。

 

皇天不负有心人,范蠡的蛰伏终于等到出头之日:越王允常病逝,其子勾践即位,范蠡终于得到重用,苦心准备也终于发挥作用,范蠡的才学有了用武之地,中国的历史也拉开了吴越争霸最精彩的一幕。

高傲的范蠡也有得不到重用的时候,看范蠡如何度过人生逆境期

 

一天社

河北创始人,历史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活力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

一代名相,万世商圣:财神范蠡的人生智慧

 

上文我们说到,范蠡从偏居东南的小国越国中看到了机会,于是便与志同道合的文种一起去楚离吴赴越,以图帮助越王允常打败吴王阖闾,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

 

范蠡与文种到了越国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平步青云。他本想着弱小的越国应该求贤如渴,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每一个君王、哪怕是弱小如越国的君王,也是高高在上,并且往往以貌取人。

 

当时的越王还是勾践的父亲允常,他接见了范蠡和文种。因为文种曾经在楚国当过官,所以允常便给了文种一个差事;而对于一介布衣默默无闻的范蠡,允常并没有觉得他有多少真才实学,并且非常不喜欢范蠡的邋遢形象,所以就没有给范蠡任何职务。

 

越王允常认为,真正有本事的人肯定早已名满天下了,像范蠡这种默默无闻并且又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人才”,可能并没有什么真实本事;如果有本事的话可能早就名满天下了,根本就不会跑到弱小的越国来谋求职位。另一方面,越国虽小,但也是五脏俱全,各种职能官吏齐全,范蠡文种的到来必然会影响某些人的前程,也必然明里暗里受到越国官员的排挤。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功名在身的范蠡自然得不到重用,以至于范蠡有些心灰意冷萌生另谋出路的想法。关键时刻,文种留住了范蠡,他再次向越王允常推荐范蠡,允常碍于文种面子便给了范蠡一个到越国各地考察的闲差。允常并不是真的想留下范蠡,只是担心这样让范蠡走掉会留下一个不爱惜人才的名声,于是就以此来让范蠡知难而退。

 

聪明的范蠡岂能不知道越王允常的意思,但他也明白是自己没有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在此不受重用的逆境之下,你知道范蠡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应对越王安排的闲差、并最终脱颖而出的吗?

 

范蠡得不到越王允常的重用,文种也非常担心范蠡离开越国另谋出路,那样他就成了孤身一人在越国打拼。于是文种苦劝范蠡暂且忍耐,以待有机会谋取出路。其实范蠡也非常明白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道理,他也非常清楚越国的舞台千载难逢,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实际上他也不可能轻易放弃。

 

范蠡清楚地明白越王允常看不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所以他并不是自己的伯乐,也不是他心目中的明君;但他认为允常的儿子勾践胸有大志气度非凡,将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业。范蠡认为允常不给机会,自己可以等勾践即位之后再行定夺。也就是说,范蠡知道自己在允常的时代是没有机会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勾践继位之后,好在允常已经年老体衰,勾践继位的日子不会太远。

 

文种确认范蠡不会离开,便也放了心。范蠡告诉文种,自己正好可以在勾践即位之前,借着这次考察的机会深入了解越国各地的风俗民情,以为后续协助越王制定富国强兵之策打下基础。实际上,范蠡后来能够在危难之际向勾践提出一些列行之有效的策略,与他熟知越国民情地情有非常大的关系。

 

范蠡的境况,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范蠡一样沉得住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大部分人往往在得不到重用之后就丧失了“初心”,抱着一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姿态,高傲地一走了之:潇洒是够潇洒的,但往往是丧失了人生中最好的机会。即便是千载不遇的机会,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所谓好事多磨,面对机会时一定要心平气和,静心等待水到渠成,而不可一时冲动主动放弃。

 

范蠡正是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勾践将成为比允常更有作为的君王,所以才耐住了寂寞,静待时机的到来。当然,范蠡在等待时机的时候,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默默地做着准备。他用两年的时间,走遍了越国的各个地区,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各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真正做到了对越国社会了如指掌。

 

《易经》上说“潜龙勿用”,当时机不到之时强要出头,非常有可能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是铩羽而归,以至于一蹶不振。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也只属于有耐心的人。所以,即便是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也应该顺势而为;在实际尚不成熟之时,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好准备工作,让自己更强大,让准备更充足。

 

皇天不负有心人,范蠡的蛰伏终于等到出头之日:越王允常病逝,其子勾践即位,范蠡终于得到重用,苦心准备也终于发挥作用,范蠡的才学有了用武之地,中国的历史也拉开了吴越争霸最精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