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物馆 > 中国服装史 > 中国服饰文化的辉煌历程
中国服饰文化的辉煌历程
时间:2023-09-14   浏览:787

中国服饰文化的辉煌历程

 (代 序)

上海文化出版社命我审阅一部书稿:《中国服饰史略》著者黄士龙先生。我唯恐点金成铁,多日不敢正视案头,经不住责任编辑一再催促,只得勉力为之。

 

常言说,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生活内容之一,服饰内含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功能也越来越被世人所共识。

 

自古以来,衣、帛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衣冠王国”“衣被天下”等等都说明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悠久和业绩辉煌。由历代服饰体现的传统服饰文化,紧随着各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的进程,其中含有积极意义的观念以及多层广义的审美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征密切相连,因而得到全民族的认同。中国服饰发展之路漫长而又曲折,摆脱了远古的原始状态,中国冠服便被纳入了用以告慰祖先、弘扬非现世精神的轨道。以冕服为代表,演绎了天地、神人、阴阳的统一,规范有余,却少了许多激情,使人感到几分艰涩、几分困惑、几分寂寞。冕服作为一种模式,陆陆续续延用了

·1·

 

数千年,从中不难看出理念思辨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支配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对服饰形态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儒家视现世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以“礼”、“仁”为中心,将维护宗法社会尊严的等级制上升为服饰创意的主题,服用功能几被社会功能所替代。至于将服饰执意作为一种审美载体来认识,在男子冠服方面鲜有感人的事例,对材质、制作精度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美感的企望,原本自然丰满的审美要求,往往沦为现实政治的附庸,或用来标榜权、欲与财富;倒是在民间,在妇女服饰上,姹红嫣紫,流光溢彩,表现出更多的优雅,给中国服饰文化增添了生动和潇洒。此外,中国服饰虽以汉族文化为核心,但也是容纳了多民族服饰文化的综合体,由于历史的变迁,还时有域外异质文化的融入。今天,当我们浏览中国服饰文化历程时,可以明显感到其中的多元性。

 

中国历代服饰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研究并借鉴这些遗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依靠传统的作用,服饰文化得以积累和传递,从而保证了服饰民族风格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虽然每个时代对传统都要进行适合于自己的筛选,所取的也不一定就是传统原来所给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后人不能脱离前人的智慧基础悬空

 

走进新奇的境界。“传统”曾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轻慢那些忘乎所以的艺术家:“他们飞着逃开我的时候,我还是他们的翅膀。"然而,话得说回来,对于一个中国服装史研究者来说,使命的光荣未必能有效地帮助提高学术成果的价值。在浩瀚的典籍中泛游需要学识,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在时下红尘滚滚的氛围中还需要有心志淡泊的豁达心理,从这一点理解,本书作者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

 

我与黄士龙先生素昧平生,只是在《流行色》杂志以及有关专业资料上拜读过他的一些论文,感到他知识全面,文笔不俗。后来得知黄先生乃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艺术系副主任,曾执教“艺术概论”、“诗词赏析”、“中国美术史”等课程,80年代中期起,专门从事服装史教学,多次在国内服饰文化研讨活动中获论文奖。《中国服饰史略》系黄先生近作,全书较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服饰的发生发展,介绍了各朝各代典型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染织、民俗等材料,有文有图,有叙有议,资料丰富,条理清晰。特别是后面一些章节,如清末民初服饰、上海早期服装行业等部分,撰写得通俗明了,颇有特色。不少材料还是首次见诸中国服装史著述。相信此书能引起广大服装爱好者的兴趣。

 

自80年代初以来,各地服装院、系如雨后春笋,亟需加强中国服装史教学,黄先生的这本专著,可说是及时向服装专业大中专师生提供了一本通俗普及型的教学参考书。

也许是编著时间比较匆促,书稿体例及内容难免有不当和疏误之处。好在黄先生正值年富力强之

·3·

 

际,自能继续研究修正。书稿出版以后,也一定能得到专家学者的帮助。

 

缪良云

1993年5月于苏州

中国服饰文化的辉煌历程

 (代 序)

上海文化出版社命我审阅一部书稿:《中国服饰史略》著者黄士龙先生。我唯恐点金成铁,多日不敢正视案头,经不住责任编辑一再催促,只得勉力为之。

 

常言说,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生活内容之一,服饰内含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功能也越来越被世人所共识。

 

自古以来,衣、帛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衣冠王国”“衣被天下”等等都说明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悠久和业绩辉煌。由历代服饰体现的传统服饰文化,紧随着各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的进程,其中含有积极意义的观念以及多层广义的审美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征密切相连,因而得到全民族的认同。中国服饰发展之路漫长而又曲折,摆脱了远古的原始状态,中国冠服便被纳入了用以告慰祖先、弘扬非现世精神的轨道。以冕服为代表,演绎了天地、神人、阴阳的统一,规范有余,却少了许多激情,使人感到几分艰涩、几分困惑、几分寂寞。冕服作为一种模式,陆陆续续延用了

·1·

 

数千年,从中不难看出理念思辨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支配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对服饰形态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儒家视现世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以“礼”、“仁”为中心,将维护宗法社会尊严的等级制上升为服饰创意的主题,服用功能几被社会功能所替代。至于将服饰执意作为一种审美载体来认识,在男子冠服方面鲜有感人的事例,对材质、制作精度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美感的企望,原本自然丰满的审美要求,往往沦为现实政治的附庸,或用来标榜权、欲与财富;倒是在民间,在妇女服饰上,姹红嫣紫,流光溢彩,表现出更多的优雅,给中国服饰文化增添了生动和潇洒。此外,中国服饰虽以汉族文化为核心,但也是容纳了多民族服饰文化的综合体,由于历史的变迁,还时有域外异质文化的融入。今天,当我们浏览中国服饰文化历程时,可以明显感到其中的多元性。

 

中国历代服饰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研究并借鉴这些遗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依靠传统的作用,服饰文化得以积累和传递,从而保证了服饰民族风格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虽然每个时代对传统都要进行适合于自己的筛选,所取的也不一定就是传统原来所给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后人不能脱离前人的智慧基础悬空

 

走进新奇的境界。“传统”曾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轻慢那些忘乎所以的艺术家:“他们飞着逃开我的时候,我还是他们的翅膀。"然而,话得说回来,对于一个中国服装史研究者来说,使命的光荣未必能有效地帮助提高学术成果的价值。在浩瀚的典籍中泛游需要学识,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在时下红尘滚滚的氛围中还需要有心志淡泊的豁达心理,从这一点理解,本书作者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

 

我与黄士龙先生素昧平生,只是在《流行色》杂志以及有关专业资料上拜读过他的一些论文,感到他知识全面,文笔不俗。后来得知黄先生乃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艺术系副主任,曾执教“艺术概论”、“诗词赏析”、“中国美术史”等课程,80年代中期起,专门从事服装史教学,多次在国内服饰文化研讨活动中获论文奖。《中国服饰史略》系黄先生近作,全书较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服饰的发生发展,介绍了各朝各代典型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染织、民俗等材料,有文有图,有叙有议,资料丰富,条理清晰。特别是后面一些章节,如清末民初服饰、上海早期服装行业等部分,撰写得通俗明了,颇有特色。不少材料还是首次见诸中国服装史著述。相信此书能引起广大服装爱好者的兴趣。

 

自80年代初以来,各地服装院、系如雨后春笋,亟需加强中国服装史教学,黄先生的这本专著,可说是及时向服装专业大中专师生提供了一本通俗普及型的教学参考书。

也许是编著时间比较匆促,书稿体例及内容难免有不当和疏误之处。好在黄先生正值年富力强之

·3·

 

际,自能继续研究修正。书稿出版以后,也一定能得到专家学者的帮助。

 

缪良云

1993年5月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