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上海文化发展新趋势 上海已具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样态
潇湘晨报
2021-05-14 06:45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关注
“2020年上海文创产业总产出20404.38亿元,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1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2.5%,游戏业增长50%,网络文学销售收入增长37.5%。在全球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上海展现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前行动力。”昨天下午,“2021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列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文化设施总量位于全国前列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品牌产品,由文学研究所主编,已连续出版逾二十载。当天首发的《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聚焦上海文学、文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电影产业、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系统梳理了上海文化建设现状,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未来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
“疫情的极端影响放大了文化生态系统中存在良久的脆弱性,但也让其中最坚韧的部分显露出来。”《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主编、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徐锦江说,经历疫情的特殊一年,本年度《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试图描述疫情中文化生态受影响的状况、展望后疫情时代如何重启,并重在对城市软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文化指标成果进行年度整体分析,总结“十三五”收官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对“十四五”规划建设文化强国进行前瞻研究。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本年度《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中呈现的多套城市文化指标体系值得关注。如,在《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1)》收录的《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评估研究》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等提出由城市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生态组成的“三生”指标体系。
上海城市文化具有巨大活力
“上海的文化生产数据突出,各种文化设施种类齐全,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同时在国际上也较为站得住脚。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已经基本实现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要求,市民对文化设施的总体满意度也较高。复工之后,上海电影票房迅速回暖。不仅是电影,在艺术场馆参展人次、街头艺人数量等方面的指标数据,均显示出上海文化生产的繁荣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利好,可见上海城市文化的巨大活力。”黄昌勇认为,通过“三生”指标的比照分析,上海已具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样态,同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彰显出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社会主义特征。“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具备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完善的文化服务功能,并通过其出色的文化品牌发挥对周边以及全世界的影响。对上海而言,在文化生产方面,文化设施和文化品牌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在文化生态建设方面,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活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国际文化大都市是全球城市的特殊形态,主要体现于它不仅具有全球城市的普遍性特征,而且具有一般性全球城市所不具有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城市竞争中,文化吸引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竞争力融合形成优势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两位学者刘怡、徐剑建立了由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响等十大维度构成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他们的研究显示,目前上海市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度位居全球城市前列,上海市民对艺术表演、参观博物馆与画廊、观影、城市马拉松等文化活动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出市民的文化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和城市文化传播力的有效转化,上海市民对居住城市拥有较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等其他指标上,上海也发展迅猛。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很强的后劲,对标纽约、东京等国际都市,上海在核心文化产业规模、产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尚存在差距。”刘怡、徐剑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优势、机遇与挑战》中提出了“发展具有竞争识别优势的文化产业,形成高效整合的全产业链”“围绕城市优势文化产业,建立超级地标文化街区提升文化全球影响”等对策与建议。
同时,花建也表示,“衡量一座文化大都市,不仅要看文化设施的数量,还要看文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平台的影响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整座城市的发展。”
【来源:上观】
展望上海文化发展新趋势 上海已具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样态
潇湘晨报
2021-05-14 06:45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关注
“2020年上海文创产业总产出20404.38亿元,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1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2.5%,游戏业增长50%,网络文学销售收入增长37.5%。在全球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上海展现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前行动力。”昨天下午,“2021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列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文化设施总量位于全国前列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品牌产品,由文学研究所主编,已连续出版逾二十载。当天首发的《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聚焦上海文学、文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电影产业、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系统梳理了上海文化建设现状,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未来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
“疫情的极端影响放大了文化生态系统中存在良久的脆弱性,但也让其中最坚韧的部分显露出来。”《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主编、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徐锦江说,经历疫情的特殊一年,本年度《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试图描述疫情中文化生态受影响的状况、展望后疫情时代如何重启,并重在对城市软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文化指标成果进行年度整体分析,总结“十三五”收官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对“十四五”规划建设文化强国进行前瞻研究。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本年度《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中呈现的多套城市文化指标体系值得关注。如,在《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1)》收录的《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评估研究》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等提出由城市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生态组成的“三生”指标体系。
上海城市文化具有巨大活力
“上海的文化生产数据突出,各种文化设施种类齐全,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同时在国际上也较为站得住脚。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已经基本实现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要求,市民对文化设施的总体满意度也较高。复工之后,上海电影票房迅速回暖。不仅是电影,在艺术场馆参展人次、街头艺人数量等方面的指标数据,均显示出上海文化生产的繁荣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利好,可见上海城市文化的巨大活力。”黄昌勇认为,通过“三生”指标的比照分析,上海已具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样态,同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彰显出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社会主义特征。“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具备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完善的文化服务功能,并通过其出色的文化品牌发挥对周边以及全世界的影响。对上海而言,在文化生产方面,文化设施和文化品牌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在文化生态建设方面,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活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国际文化大都市是全球城市的特殊形态,主要体现于它不仅具有全球城市的普遍性特征,而且具有一般性全球城市所不具有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城市竞争中,文化吸引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竞争力融合形成优势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两位学者刘怡、徐剑建立了由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响等十大维度构成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他们的研究显示,目前上海市民的公共文化参与度位居全球城市前列,上海市民对艺术表演、参观博物馆与画廊、观影、城市马拉松等文化活动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出市民的文化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和城市文化传播力的有效转化,上海市民对居住城市拥有较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等其他指标上,上海也发展迅猛。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很强的后劲,对标纽约、东京等国际都市,上海在核心文化产业规模、产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尚存在差距。”刘怡、徐剑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优势、机遇与挑战》中提出了“发展具有竞争识别优势的文化产业,形成高效整合的全产业链”“围绕城市优势文化产业,建立超级地标文化街区提升文化全球影响”等对策与建议。
同时,花建也表示,“衡量一座文化大都市,不仅要看文化设施的数量,还要看文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平台的影响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整座城市的发展。”
【来源: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