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中华远古文明史之二十六(源自网络)
中华远古文明史之二十六(源自网络)
时间:2022-12-19   浏览:781

可不是禅让:你知道“三皇五帝”的帝王之位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吗? 

 

一天社

河北  创始人,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 中华远古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不是“神话传说”

 

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上西方人的否定、疑古派的遗毒,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对于夏朝之前的中国远古时期颇有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认为远古时期原始落后愚昧无知,生产力低下,没有农业和养殖业,完全靠打猎捕鱼为生;

 

第二, 认为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条件艰苦,穿兽皮树叶,住茅草屋,生食或吃简单烤煮的食物;

 

第三, 认为远古时期人类没有手工业,也多余的食物和物品,所以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阶级和特权。

 

第四, 认为远古时期人类没有交通工具且河流阻塞,人类行走不远,所以东西方、南北方之间不可能有什么交往交流。

 

但现代考古证明,中国在距今八九千年前就已经由渔猎时代进入到农耕时代,生产的粮食不但足够人类食用,还可以用来养殖家畜家禽;在距今七八千年之前就已经织布穿衣了,并且开始饮酒歌舞有了艺术文化生活;在五六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建造城市,其规模庞大足以容纳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居住。所以,我们所认为的原始社会其实并不原始,其文明程度远超我们大多人的想象。

 

社会制度方面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但考古证明从八九千年前开始,人类就有了阶级分化,就有了象征权利的礼器,就有了特权和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社会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各地出土的规模庞大的古城遗址证明,如果没有强大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不可能建造如何宏伟的城市及配套设施的。

 

笔者认为,中华远古时期社会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氏族部落阶段,相当于原始氏族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处于有巢氏、燧人氏时期,距今大约从距今15000年至7000年左右。虽然古籍中有有巢氏、燧人氏“王天下”的记载,但从现有资料来看,还没有任何有巢氏或燧人氏治理社会的记载或实证。所以笔者认为,有巢氏和燧人氏应该由于其伟大发明而被推举为“王”,但并没有实施实际的社会管理,所以也没有体现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更不可能形成社会制度。这个时期应该还局限于氏族或部落内容的原始管理。

 

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应开始于伏羲时代。伏羲第一次统一华夏后,以宛丘(河南淮阳)为首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政权,分封官吏划地而治,形成了最早的社会制度。伏羲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其后又是如何发展演化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述说。

 

从伏羲统一华夏的过程、以及后续的帝王传承来分析,伏羲时代的社会管理应是以氏族为主体的相对比较松散的管理体制。伏羲统一关陇地区后,东出潼关进入中原腹地,经过七十余战统一了各个氏族部落,以龙为图腾,以宛丘为首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华夏政权。根据古籍记载,伏羲以龙纪官,其所分封的官员大部分是各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有些首领在后世还承袭伏羲帝号为王,说明伏羲时代各个氏族部落统治一方,他们尊伏羲为王,服从伏羲的中央统治,统一到“龙”图腾之下,但伏羲又任命各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分别管理一方(各自的领地),各个氏族部落的管理权实际上还是掌控在氏族首领手里。

 

伏羲去世之后,女娲氏、大庭氏、栗陆氏、中央氏等相继为王,但都承袭伏羲帝号,所以都是伏羲王朝的一代帝王。关于女娲氏、大庭氏等是如何登上帝王之位的,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推举产生。伏羲去世之后,各部落首领聚集到一起,推举新的帝王。由于女娲氏既是远古帝王女娲的后裔,又是伏羲华胥氏的结盟氏族,伏羲还曾娶女娲氏之女为妻,而女娲氏现任首领又非常有领导力并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大家共同推举女娲氏为王。当然,这时的女娲氏既不是造人的女娲,也不是与伏羲结盟的女娲,更不是嫁给伏羲的女娲,而是他们的后裔。于是,女娲氏承袭伏羲帝号继任新一代帝王。

 

新的帝王即位后,如果其领导能力不足以服众,或者年老去世,氏族新的首领可以继任帝王之位;但如果新任帝王仍不能胜任,或者其他氏族不再相信他能担此重任,那么就会推荐其他氏族首领担任下一任帝王。古籍记载伏羲在位110年,应是几代华胥氏几代帝王前后执政的时间;后来被女娲氏取代,应该也是华胥氏新任首领没有获得认可。伏羲之后女娲氏在位130年,也应是女娲氏多代帝王共同执政的时间。伏羲王朝传承十七世1505年,每世在位时间长达八九十年,就是这个原因。氏族推举帝王,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领导团体并分别负责专项工作,同时负责自己氏族部落的管理,这应该就是伏羲时代的社会体制,有些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国家联邦。

 

伏羲王朝晚期,神农氏炎帝崛起于江汉地区(其统治中心可能在石家河古城),在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后,挥师北上打败了伏羲王朝最后一代帝王无怀氏,以宛丘为都登上了天子之位,被尊为“炎帝”,创立了中国历史第二个王朝:炎帝王朝。因为宛丘为伏羲旧都,所以神农氏炎帝将其更名为陈。随后,神农氏炎帝又逐步征服了陕西、山西、河北等广大地区,最后挥师东进征服了东夷部落,并将都城由陈迁到了东夷文化的中心曲阜,最终完成了中华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

 

神农氏炎帝清楚伏羲王朝松散管理制度的缺陷,所以没有延续伏羲王朝的社会管理制度,而是建立了更利于集权统治的以神农氏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管理集团基本上由神农氏家族组成,对各个氏族部落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神农氏炎帝去世之后,其子继承王位,这就是炎帝魁;炎帝魁去世之后,其子炎帝承即位;传到最后一代帝王炎帝榆岗时,一共传承了九代帝王,这九代炎帝都是父子相承。所以,炎帝王朝的帝王传承是父子相承的“家天下”;所以“家天下”并不是从夏朝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炎帝就开始了,并在后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黄帝打败炎帝、蚩尤和天下诸侯之后,合符釜山登上了天子之位,开启了黄帝王朝的序幕。关于黄帝王朝的社会制度,古籍中有比较多的记载。从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帝时期的管理比之于炎帝时期更加细致,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国家政权。黄帝去世后的帝王传承,古籍记载颇有不同:有人认为黄帝子孙颛顼继承了帝位,有人认为黄帝之子少昊继承了帝位。

 

笔者对比有不一样的分析。首先,黄帝去世后颛顼即位的可能性非常低,一是因为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不可能让孙子继承帝位;就算是其子都没有能力继承帝位,那也应该是长子长孙继承帝位,而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其次,从黄帝在位100年和少昊也在位100年的记载来看,少昊也不可能是黄帝长子,甚至都不可能是黄帝之子。所以,上述两种记载的准确性都有待考证。

 

根据少昊曾出现在伏羲时代、炎帝时代等记载,笔者认为少昊并不是黄帝之子,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氏族;但笔者认可黄帝之后少昊继承帝位的说法。其原因,可能是黄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得到少昊氏的巨大帮助,而黄帝去世时少昊的势力非常强大,所以黄帝让少昊继承了帝位,这可能是最早的禅让。但是少昊继承帝位又违背了从炎帝王朝开始的“家天下”传统,所以遭到了诸侯们的叛乱反抗,于是有了“少昊之难,四 十八战而后济”的记载。

 

为了报答黄帝的禅位之恩,少昊很早就开始培养黄帝之孙颛顼,并在去世时将帝位传给了颛顼;颛顼即位后也遭到了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共工争夺天下失败怒触不周山等故事。处于与少昊同样的原因,颛顼去世后也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少昊之孙帝喾。帝喾去世后由其长子帝挚继承了帝位,让帝位传承回到了“家天下”传统。帝挚执政不力(一说帝挚去世),于是将帝位禅让给了弟弟唐尧。唐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虞舜(一说受虞舜胁迫),虞舜将帝王禅让给了大禹(一说被大禹逼迫),大禹将帝王禅让给了伯益,但大禹之子夏启打败伯益登上了帝王之位建立了夏王朝,帝王传承再次回归“家天下”。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王朝其实是一种基于“家天下”的帝王传承,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了禅让现象;这些禅让类似于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从燧人氏到夏启,中国社会在五六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非常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国远古时期并不是荒蛮愚昧的原始状态,而是有着一定社会管理机制的阶级社会,是具备基本政治制度的国家政权。

 

 上一集

从距今9000年到距今6000年:中国由“村居”时代进入“城居”时代

已到末尾

获取更多优质专栏,请前往好学频道

可不是禅让:你知道“三皇五帝”的帝王之位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吗? 

 

一天社

河北  创始人,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 中华远古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不是“神话传说”

 

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上西方人的否定、疑古派的遗毒,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对于夏朝之前的中国远古时期颇有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认为远古时期原始落后愚昧无知,生产力低下,没有农业和养殖业,完全靠打猎捕鱼为生;

 

第二, 认为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条件艰苦,穿兽皮树叶,住茅草屋,生食或吃简单烤煮的食物;

 

第三, 认为远古时期人类没有手工业,也多余的食物和物品,所以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阶级和特权。

 

第四, 认为远古时期人类没有交通工具且河流阻塞,人类行走不远,所以东西方、南北方之间不可能有什么交往交流。

 

但现代考古证明,中国在距今八九千年前就已经由渔猎时代进入到农耕时代,生产的粮食不但足够人类食用,还可以用来养殖家畜家禽;在距今七八千年之前就已经织布穿衣了,并且开始饮酒歌舞有了艺术文化生活;在五六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建造城市,其规模庞大足以容纳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居住。所以,我们所认为的原始社会其实并不原始,其文明程度远超我们大多人的想象。

 

社会制度方面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但考古证明从八九千年前开始,人类就有了阶级分化,就有了象征权利的礼器,就有了特权和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社会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各地出土的规模庞大的古城遗址证明,如果没有强大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不可能建造如何宏伟的城市及配套设施的。

 

笔者认为,中华远古时期社会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氏族部落阶段,相当于原始氏族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处于有巢氏、燧人氏时期,距今大约从距今15000年至7000年左右。虽然古籍中有有巢氏、燧人氏“王天下”的记载,但从现有资料来看,还没有任何有巢氏或燧人氏治理社会的记载或实证。所以笔者认为,有巢氏和燧人氏应该由于其伟大发明而被推举为“王”,但并没有实施实际的社会管理,所以也没有体现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更不可能形成社会制度。这个时期应该还局限于氏族或部落内容的原始管理。

 

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应开始于伏羲时代。伏羲第一次统一华夏后,以宛丘(河南淮阳)为首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政权,分封官吏划地而治,形成了最早的社会制度。伏羲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其后又是如何发展演化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述说。

 

从伏羲统一华夏的过程、以及后续的帝王传承来分析,伏羲时代的社会管理应是以氏族为主体的相对比较松散的管理体制。伏羲统一关陇地区后,东出潼关进入中原腹地,经过七十余战统一了各个氏族部落,以龙为图腾,以宛丘为首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华夏政权。根据古籍记载,伏羲以龙纪官,其所分封的官员大部分是各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有些首领在后世还承袭伏羲帝号为王,说明伏羲时代各个氏族部落统治一方,他们尊伏羲为王,服从伏羲的中央统治,统一到“龙”图腾之下,但伏羲又任命各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分别管理一方(各自的领地),各个氏族部落的管理权实际上还是掌控在氏族首领手里。

 

伏羲去世之后,女娲氏、大庭氏、栗陆氏、中央氏等相继为王,但都承袭伏羲帝号,所以都是伏羲王朝的一代帝王。关于女娲氏、大庭氏等是如何登上帝王之位的,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推举产生。伏羲去世之后,各部落首领聚集到一起,推举新的帝王。由于女娲氏既是远古帝王女娲的后裔,又是伏羲华胥氏的结盟氏族,伏羲还曾娶女娲氏之女为妻,而女娲氏现任首领又非常有领导力并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大家共同推举女娲氏为王。当然,这时的女娲氏既不是造人的女娲,也不是与伏羲结盟的女娲,更不是嫁给伏羲的女娲,而是他们的后裔。于是,女娲氏承袭伏羲帝号继任新一代帝王。

 

新的帝王即位后,如果其领导能力不足以服众,或者年老去世,氏族新的首领可以继任帝王之位;但如果新任帝王仍不能胜任,或者其他氏族不再相信他能担此重任,那么就会推荐其他氏族首领担任下一任帝王。古籍记载伏羲在位110年,应是几代华胥氏几代帝王前后执政的时间;后来被女娲氏取代,应该也是华胥氏新任首领没有获得认可。伏羲之后女娲氏在位130年,也应是女娲氏多代帝王共同执政的时间。伏羲王朝传承十七世1505年,每世在位时间长达八九十年,就是这个原因。氏族推举帝王,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领导团体并分别负责专项工作,同时负责自己氏族部落的管理,这应该就是伏羲时代的社会体制,有些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国家联邦。

 

伏羲王朝晚期,神农氏炎帝崛起于江汉地区(其统治中心可能在石家河古城),在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后,挥师北上打败了伏羲王朝最后一代帝王无怀氏,以宛丘为都登上了天子之位,被尊为“炎帝”,创立了中国历史第二个王朝:炎帝王朝。因为宛丘为伏羲旧都,所以神农氏炎帝将其更名为陈。随后,神农氏炎帝又逐步征服了陕西、山西、河北等广大地区,最后挥师东进征服了东夷部落,并将都城由陈迁到了东夷文化的中心曲阜,最终完成了中华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

 

神农氏炎帝清楚伏羲王朝松散管理制度的缺陷,所以没有延续伏羲王朝的社会管理制度,而是建立了更利于集权统治的以神农氏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管理集团基本上由神农氏家族组成,对各个氏族部落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神农氏炎帝去世之后,其子继承王位,这就是炎帝魁;炎帝魁去世之后,其子炎帝承即位;传到最后一代帝王炎帝榆岗时,一共传承了九代帝王,这九代炎帝都是父子相承。所以,炎帝王朝的帝王传承是父子相承的“家天下”;所以“家天下”并不是从夏朝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炎帝就开始了,并在后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黄帝打败炎帝、蚩尤和天下诸侯之后,合符釜山登上了天子之位,开启了黄帝王朝的序幕。关于黄帝王朝的社会制度,古籍中有比较多的记载。从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帝时期的管理比之于炎帝时期更加细致,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国家政权。黄帝去世后的帝王传承,古籍记载颇有不同:有人认为黄帝子孙颛顼继承了帝位,有人认为黄帝之子少昊继承了帝位。

 

笔者对比有不一样的分析。首先,黄帝去世后颛顼即位的可能性非常低,一是因为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不可能让孙子继承帝位;就算是其子都没有能力继承帝位,那也应该是长子长孙继承帝位,而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其次,从黄帝在位100年和少昊也在位100年的记载来看,少昊也不可能是黄帝长子,甚至都不可能是黄帝之子。所以,上述两种记载的准确性都有待考证。

 

根据少昊曾出现在伏羲时代、炎帝时代等记载,笔者认为少昊并不是黄帝之子,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氏族;但笔者认可黄帝之后少昊继承帝位的说法。其原因,可能是黄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得到少昊氏的巨大帮助,而黄帝去世时少昊的势力非常强大,所以黄帝让少昊继承了帝位,这可能是最早的禅让。但是少昊继承帝位又违背了从炎帝王朝开始的“家天下”传统,所以遭到了诸侯们的叛乱反抗,于是有了“少昊之难,四 十八战而后济”的记载。

 

为了报答黄帝的禅位之恩,少昊很早就开始培养黄帝之孙颛顼,并在去世时将帝位传给了颛顼;颛顼即位后也遭到了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共工争夺天下失败怒触不周山等故事。处于与少昊同样的原因,颛顼去世后也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少昊之孙帝喾。帝喾去世后由其长子帝挚继承了帝位,让帝位传承回到了“家天下”传统。帝挚执政不力(一说帝挚去世),于是将帝位禅让给了弟弟唐尧。唐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虞舜(一说受虞舜胁迫),虞舜将帝王禅让给了大禹(一说被大禹逼迫),大禹将帝王禅让给了伯益,但大禹之子夏启打败伯益登上了帝王之位建立了夏王朝,帝王传承再次回归“家天下”。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王朝其实是一种基于“家天下”的帝王传承,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了禅让现象;这些禅让类似于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从燧人氏到夏启,中国社会在五六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非常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国远古时期并不是荒蛮愚昧的原始状态,而是有着一定社会管理机制的阶级社会,是具备基本政治制度的国家政权。

 

 上一集

从距今9000年到距今6000年:中国由“村居”时代进入“城居”时代

已到末尾

获取更多优质专栏,请前往好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