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建筑艺术与时代标志
建筑艺术与时代标志
时间:2023-05-18   浏览:655

建筑艺术与时代标志

魏劭农

建筑是一个时代物质文明、经济实力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因此在任何时候,建筑都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最鲜明的标志。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宠臣及艺术顾问柯尔贝尔曾在一份呈交给国王本人的备忘录中写道:“陛下明鉴,除了征战沙场,再没有比建筑更能显示出王公贵族的伟业与神采了,子孙后代都将从前辈在世时所建造的建筑物上,对他们的功过加以评说。”事实上从古罗马的凯撒皇帝到路易十四,甚至于前不久刚刚离世的法国总统密特朗,确实是通过他们执政期间所兴建的那些广宇大厦而名垂青史的。而如果没有巴黎圣母院或比萨大教堂,人们甚至于直到今天还会相信,西方的中世纪是一个完全没有文化存在的黑暗时代。

今天,中国的历史终于翻开了改革开放的一页,上海以其特殊的条件和地位,将在历史的这一页中写下浓重的一笔。浦东的开发和浦西的改造,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发展建设,为这个城市的建筑业提供了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首先,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很强的总体规划,而是任其自由发展、无所约束的话,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建筑从来就不是仅仅以个体的形象存在着的,它总是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会因为其周围环境条件的恶化而黯然失色。相反,一个本来良好的建筑环境,也会因为一件拙劣的建筑作品的强行闯入而变得面目全非。建筑虽然是体积最宏大的视觉艺术形式,但它的空间形象却是相当脆弱和极易受到伤害的。在上海近期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虹桥开发区以及古北新区的建筑群体,它们在整体规划和设计方面体现出良好的素质与水准,在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中,每一件建筑作品都能保持其独有的个性,同时又与其周围的建筑在空间上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而在市中心最繁华地段商业街的改造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相反的情况,在作为老上海标志的国际饭店以东新建起了几幢高大沉闷的建筑物,它们对周围原有的建筑物和建筑空间起了一种压制性的作用。同时它们自己也被挤在中间显得“一筹莫展”。一件好作品被放错了地方,就完全显示不出它的好处了。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盲目的仿古风和将西方的一些建筑思潮,不加消化地硬搬硬套到建筑设计中去的现象。豫园商场的大规楼改建,将中国建筑体系中传统的平面化布局结构,改造成向高处纵向发展的布局,其优劣成败是值得讨论的。而近年来在上海突然刮起的后现代建筑风,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折中性和多元化原则,简单地、或者说是错误地理解为是各种历史的和地方的建筑语言的大杂烩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在大街上看到那些“后现代建筑”就成了十足的展销废旧物品的旧货店和杂货摊了。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城市都在他们重建和改造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建筑学派,例如美国的芝加哥学派、费城学派,英国的伦敦学派,德国的包豪斯学派等等,这些学派之所以能够兴起的共同前提是:现代化城市规模的空前扩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当世纪交替中的上海迎来了城市建设千年难遇的机会时,上海是不是也会出现自己的上海学派或浦东学派呢?如果上海人建造的东方明珠以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在美学价值上也能像它们在工程技术和质量上那样,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可以真正同埃菲尔铁塔或金门大桥媲美的话,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更加为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上海人而骄傲的。

建筑艺术与时代标志

魏劭农

建筑是一个时代物质文明、经济实力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因此在任何时候,建筑都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最鲜明的标志。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宠臣及艺术顾问柯尔贝尔曾在一份呈交给国王本人的备忘录中写道:“陛下明鉴,除了征战沙场,再没有比建筑更能显示出王公贵族的伟业与神采了,子孙后代都将从前辈在世时所建造的建筑物上,对他们的功过加以评说。”事实上从古罗马的凯撒皇帝到路易十四,甚至于前不久刚刚离世的法国总统密特朗,确实是通过他们执政期间所兴建的那些广宇大厦而名垂青史的。而如果没有巴黎圣母院或比萨大教堂,人们甚至于直到今天还会相信,西方的中世纪是一个完全没有文化存在的黑暗时代。

今天,中国的历史终于翻开了改革开放的一页,上海以其特殊的条件和地位,将在历史的这一页中写下浓重的一笔。浦东的开发和浦西的改造,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发展建设,为这个城市的建筑业提供了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首先,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很强的总体规划,而是任其自由发展、无所约束的话,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建筑从来就不是仅仅以个体的形象存在着的,它总是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会因为其周围环境条件的恶化而黯然失色。相反,一个本来良好的建筑环境,也会因为一件拙劣的建筑作品的强行闯入而变得面目全非。建筑虽然是体积最宏大的视觉艺术形式,但它的空间形象却是相当脆弱和极易受到伤害的。在上海近期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虹桥开发区以及古北新区的建筑群体,它们在整体规划和设计方面体现出良好的素质与水准,在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中,每一件建筑作品都能保持其独有的个性,同时又与其周围的建筑在空间上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而在市中心最繁华地段商业街的改造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相反的情况,在作为老上海标志的国际饭店以东新建起了几幢高大沉闷的建筑物,它们对周围原有的建筑物和建筑空间起了一种压制性的作用。同时它们自己也被挤在中间显得“一筹莫展”。一件好作品被放错了地方,就完全显示不出它的好处了。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盲目的仿古风和将西方的一些建筑思潮,不加消化地硬搬硬套到建筑设计中去的现象。豫园商场的大规楼改建,将中国建筑体系中传统的平面化布局结构,改造成向高处纵向发展的布局,其优劣成败是值得讨论的。而近年来在上海突然刮起的后现代建筑风,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折中性和多元化原则,简单地、或者说是错误地理解为是各种历史的和地方的建筑语言的大杂烩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在大街上看到那些“后现代建筑”就成了十足的展销废旧物品的旧货店和杂货摊了。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城市都在他们重建和改造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建筑学派,例如美国的芝加哥学派、费城学派,英国的伦敦学派,德国的包豪斯学派等等,这些学派之所以能够兴起的共同前提是:现代化城市规模的空前扩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当世纪交替中的上海迎来了城市建设千年难遇的机会时,上海是不是也会出现自己的上海学派或浦东学派呢?如果上海人建造的东方明珠以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在美学价值上也能像它们在工程技术和质量上那样,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可以真正同埃菲尔铁塔或金门大桥媲美的话,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更加为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上海人而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