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成功的例子
成功的例子
时间:2023-05-19   浏览:679

成功的例子

王元化 新民晚报 1995.10.27

丁秉最为服膺的京剧演员是杨小楼。战前他在北平,杨小楼的戏没有没看过的,有的甚至两三遍地看。他对杨小楼的戏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京剧就有这样一批观众,他们对京剧的发展振兴,起了不小的作用,就是内行名角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有些意见也往往是内行、名角注意所不及的。丁于一九八七年在台湾逝世。大陆的刘曾复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业余京剧专家。他也是杨小楼的敬仰者。

杨小楼以武生当行,但他对京剧的影响远远超越武生行当。

承前启后,衣被非止一代。他的成功不靠天赋,而是靠勤学苦练。据徐元珊说,杨小楼刚出科在春台、三庆效力时,嗓音噼哑浑浊,动作撩手撩脚,以致戏班里的冷言冷语接踵而来。这些话传到他母亲耳里,杨老太太叫他到跟前,命他唱段给她听听,胡琴一响,他那一句赵云的“黑夜之间破曹阵”,把杨老太太唱得冷了半截,就令他挂靴息影,别再到外头给他爹丢脸去了。杨小楼从此养功,揣度他父亲杨月楼所崇尚的奎派唱法。在练功中他悟出了用一抬、二连、

三趋、四颤法,解决了他的长步大脚的毛病,并用惦、颤、晃、帅奠定杨派武生的神韵基础。在此以后,一次他在大外廊营谭家,谭鑫培先生命他唱段听听时,他还是那句“黑夜之间破曹阵”,接着又舞又做又唱又念直看得谭老先生兴奋不已。徐元珊又说,杨小楼坐科时,拿顶、下腰、压腿、翻筋斗都比师兄弟恨功。别人拿一个香火顶,他耗一个半。别人踢六百腿,他踢八、九百,所以功底扎实。徐元珊说的这些话,都值得我们记取。

成功的前辈演员,都经过了这种刻苦磨练的过程。就以杨、梅、余三大家来说,杨小楼如此,梅兰芳也是如此。梅兰芳的情况他口述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了。这里说说余叔岩。余生于京剧世家,祖父余三胜是汉派老生,名噪一时,父亲余紫云也是著名青衣。余十岁即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福庆班演出,年轻时他就在喊嗓练功上下了苦工夫。据当时和他一起练功的王庾生说,每逢严寒三九风雪交加的早晨,第一个起的总是余叔岩。他起来后再把王等几人叫起来,一同走十里路到郊外。无论天多冷,雪多大,他总夹着一把笤帚准备扫雪用,拿着一根柳木棍准备凿冰用。手脚冻僵了,就爬树、跑步、耍大刀花,练出汗来了,接着喊嗓子。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直坚持着。后来,他在倒仓变声时期加人春阳友会票房与陈彦衡、王荣山、莫敬一等人,一同去看谭鑫培的戏。他们几个分别详细记录胡琴的工尺、词句、唱腔、身段、表演。散戏回家彼此印证核对,即使是一字之微也仔细揣摩,刻苦钻研,朝夕不辍。据樊达扬说,一次深夜余在家里为了研习谭鑫培的《桑园寄子》中“手攀藤带姣儿忙登山界”一句的表演,一时思绪迸发,立即登上桌椅示做,竟至撞坏了桌子上的摆设而不顾,余苦心观摩谭的演出,一出戏要看好几遍。每次挑选不同角度,订座位,仔细揣摩他老师的身段、唱腔、念白,然后再私下研究,或向谭和别人请教。梅兰芳后来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也记载说,余叔岩在冬天把水洒在家里院子里砖地上,等结了冰以后在上面练功,为的是使自己在台上时可以更稳重。

笔者从小就在大人处听到些前辈老艺人的故事。他们不仅在刻苦磨练方面令人敬佩,在戏德方面也是使人肃然起敬的。我还记得小时父亲领我看戏时对我说的话,一次谭鑫培唱戏,天下大雨,观众寥寥,管事的准备回戏,谭说:“这些人都是真来看我的,不能回。”这天他还比平常更卖力一些。最近读有关侯喜瑞的回忆。侯一直到老还提起谭不让戏院把看白戏的观众赶出场去。他说:“有钱的看戏,没钱的穷哈哈也得看戏。”至于抗战时期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等坚持民族大义就更是普遍为人所称道了。这些都是不应为后人所忘怀的。

成功的例子

王元化 新民晚报 1995.10.27

丁秉最为服膺的京剧演员是杨小楼。战前他在北平,杨小楼的戏没有没看过的,有的甚至两三遍地看。他对杨小楼的戏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京剧就有这样一批观众,他们对京剧的发展振兴,起了不小的作用,就是内行名角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有些意见也往往是内行、名角注意所不及的。丁于一九八七年在台湾逝世。大陆的刘曾复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业余京剧专家。他也是杨小楼的敬仰者。

杨小楼以武生当行,但他对京剧的影响远远超越武生行当。

承前启后,衣被非止一代。他的成功不靠天赋,而是靠勤学苦练。据徐元珊说,杨小楼刚出科在春台、三庆效力时,嗓音噼哑浑浊,动作撩手撩脚,以致戏班里的冷言冷语接踵而来。这些话传到他母亲耳里,杨老太太叫他到跟前,命他唱段给她听听,胡琴一响,他那一句赵云的“黑夜之间破曹阵”,把杨老太太唱得冷了半截,就令他挂靴息影,别再到外头给他爹丢脸去了。杨小楼从此养功,揣度他父亲杨月楼所崇尚的奎派唱法。在练功中他悟出了用一抬、二连、

三趋、四颤法,解决了他的长步大脚的毛病,并用惦、颤、晃、帅奠定杨派武生的神韵基础。在此以后,一次他在大外廊营谭家,谭鑫培先生命他唱段听听时,他还是那句“黑夜之间破曹阵”,接着又舞又做又唱又念直看得谭老先生兴奋不已。徐元珊又说,杨小楼坐科时,拿顶、下腰、压腿、翻筋斗都比师兄弟恨功。别人拿一个香火顶,他耗一个半。别人踢六百腿,他踢八、九百,所以功底扎实。徐元珊说的这些话,都值得我们记取。

成功的前辈演员,都经过了这种刻苦磨练的过程。就以杨、梅、余三大家来说,杨小楼如此,梅兰芳也是如此。梅兰芳的情况他口述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了。这里说说余叔岩。余生于京剧世家,祖父余三胜是汉派老生,名噪一时,父亲余紫云也是著名青衣。余十岁即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福庆班演出,年轻时他就在喊嗓练功上下了苦工夫。据当时和他一起练功的王庾生说,每逢严寒三九风雪交加的早晨,第一个起的总是余叔岩。他起来后再把王等几人叫起来,一同走十里路到郊外。无论天多冷,雪多大,他总夹着一把笤帚准备扫雪用,拿着一根柳木棍准备凿冰用。手脚冻僵了,就爬树、跑步、耍大刀花,练出汗来了,接着喊嗓子。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直坚持着。后来,他在倒仓变声时期加人春阳友会票房与陈彦衡、王荣山、莫敬一等人,一同去看谭鑫培的戏。他们几个分别详细记录胡琴的工尺、词句、唱腔、身段、表演。散戏回家彼此印证核对,即使是一字之微也仔细揣摩,刻苦钻研,朝夕不辍。据樊达扬说,一次深夜余在家里为了研习谭鑫培的《桑园寄子》中“手攀藤带姣儿忙登山界”一句的表演,一时思绪迸发,立即登上桌椅示做,竟至撞坏了桌子上的摆设而不顾,余苦心观摩谭的演出,一出戏要看好几遍。每次挑选不同角度,订座位,仔细揣摩他老师的身段、唱腔、念白,然后再私下研究,或向谭和别人请教。梅兰芳后来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也记载说,余叔岩在冬天把水洒在家里院子里砖地上,等结了冰以后在上面练功,为的是使自己在台上时可以更稳重。

笔者从小就在大人处听到些前辈老艺人的故事。他们不仅在刻苦磨练方面令人敬佩,在戏德方面也是使人肃然起敬的。我还记得小时父亲领我看戏时对我说的话,一次谭鑫培唱戏,天下大雨,观众寥寥,管事的准备回戏,谭说:“这些人都是真来看我的,不能回。”这天他还比平常更卖力一些。最近读有关侯喜瑞的回忆。侯一直到老还提起谭不让戏院把看白戏的观众赶出场去。他说:“有钱的看戏,没钱的穷哈哈也得看戏。”至于抗战时期梅兰芳、杨小楼、程砚秋等坚持民族大义就更是普遍为人所称道了。这些都是不应为后人所忘怀的。

上一篇:振兴与戏改下一篇:以神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