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以神传真
以神传真
时间:2023-05-19   浏览:653

以神传真

王元化  新民晚报 1995.10.26

改革京剧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往往忘记写意的特点,而用摹仿的手段,去向写实靠拢。京剧不是不讲真实性,写实的可以表现真实性,写意的也同样可以表现真实性。戏剧界曾经有一种观念,认为写实才可以表现生活的真实,写意则不能,这是不对的。真实有“形”方面的,也有“神”方面的,有物质生活方面的,也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史达克·扬在纽约看了梅兰芳演出说,从前听人说中国戏不真实,但现在看了,觉得中国表演艺术非常真,不过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使观众看了比本来的真还要真。”京剧是怎样表现真实性的呢?人们品评裘盛戎的一句话道出了个中的消息,这就是“以神传真”这四个字。

魏晋画论有神似之说,谢林《古画品录》标示六法,其中所说的“气韵生动”一语最能表明神似所追求的境界。西方美学也有同类的说法,黑格尔的“生气贯注”颇近似之。神似说的由来,据汤用彤《言意之辨》称:“魏晋识鉴在神明,顾氏长康之画理,盖亦得意忘形学说之表现也。”这说明写意艺术因得魏晋时代玄学“得意忘形”说的启发而充实起来,成熟起来。后来,刘知几《史通》亦有“貌合神离”与“貌离神合”之辨。这说法也不能不说是和玄学言意之辨有着一定关联。得意忘言与貌离神合这些说法,成为写意艺术的依据,从而使京剧形成与西方戏剧不同的表演体系而独放异彩。近世西方现代派艺术崛起,逐渐改变了摹仿说,采取了变形手法,逐渐和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接近起来。

京剧的改革一旦用写实代替写意,就很少没有不以失败告终的。这甚至连一些大师也难幸免,如前文提到的梅兰芳演《俊袭人》采用写实布景,马连良演《临潼山》改用于史有据的四面方靠旗等的都是明证。在唱腔方面也是一样。这里我想再引丁秉的著述为例。丁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聆曲家,曾以“跌宕婉转,凄凉低迷”八个字评孟小冬《洪羊洞》的唱腔,用字虽少,但妙人微茫,如果平日不下推敲琢磨的功夫是说不出来的。他对言菊朋的评论也不同凡俗。他说,京剧讲究字正腔圆,言菊朋讲究字眼却与众不同,他对字正是锲而不舍,坚持原则,可以说一辈子嘴里没有一个倒字,但却矫枉过正了。遇见字正与腔圆不能两全的时候,宁就乎字,不理会腔。于是因字成腔,这腔就不大顺耳了。早年他的唱腔,偶有这种现象,还瑕不掩瑜,晚年气力不足,只在嗓子眼里出音,而单在字眼上耍花样。”看来这里说的似乎与写实写意问题无关,可是往深层里仔细想想还是有关的。

丁秉?这评论不能说没道理。京剧的唱,主要是依靠腔来传神达意,字正固然是重要的。但全不顾腔,只求嘴里没一个倒字,就未免舍本逐末了。笔者曾援引过齐如山责备谭鑫培《珠连寨》三个“哗啦啦”不像真鼓声的说法,也是要求唱腔必须写实。其实京剧音乐重在内质。传统乐理向来着眼在精神气质方面,子期操琴,伯牙听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即在此意。据说余叔岩于京剧音乐最钦佩曹心泉。相传清末时,溥侗制乐谱,请曹去听。曹听完出来说,清朝快要亡了,那种音乐里有亡国之音,不祥之兆。不到一年,武昌起义了。此事不知是否确实?但从这故事里可以看出京剧音乐的性质所在。

丁秉还记述了他有一次看袁世海的《连环套》盗钩一折,窦尔墩扶喽罗上,归大帐子里坐,唱到“沽饮几杯精神爽”,连饮数杯后,觉出有异,神情骤变,注视杯中,本来应该再唱“莫非酒内有埋藏”,藏字走鼻音,但警觉已晚,终于醉卧下去。丁说:“袁世海这么一句唱法,有一个自作聪明的改革,唱到'酒内’使个小腔,有埋藏’声音很小,腔没唱完就趴在桌子上了。笔者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表示那时窦尔墩胃里的蒙汗药已经发作,唱不下去了。"丁向袁世海举出了《洪羊洞》唱法的例子,然后说:“你这种写实的唱法,就违反国剧的表演原则了。以后这种话匣子跑针儿似的唱腔,还是不动为妙。"袁世海是位有成就的演员。戏路也很正,但他在写实写意的问题上,也像梅兰芳、马连良那些大师一样,稍一不慎,难免也会栽跟斗。

以神传真

王元化  新民晚报 1995.10.26

改革京剧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往往忘记写意的特点,而用摹仿的手段,去向写实靠拢。京剧不是不讲真实性,写实的可以表现真实性,写意的也同样可以表现真实性。戏剧界曾经有一种观念,认为写实才可以表现生活的真实,写意则不能,这是不对的。真实有“形”方面的,也有“神”方面的,有物质生活方面的,也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史达克·扬在纽约看了梅兰芳演出说,从前听人说中国戏不真实,但现在看了,觉得中国表演艺术非常真,不过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使观众看了比本来的真还要真。”京剧是怎样表现真实性的呢?人们品评裘盛戎的一句话道出了个中的消息,这就是“以神传真”这四个字。

魏晋画论有神似之说,谢林《古画品录》标示六法,其中所说的“气韵生动”一语最能表明神似所追求的境界。西方美学也有同类的说法,黑格尔的“生气贯注”颇近似之。神似说的由来,据汤用彤《言意之辨》称:“魏晋识鉴在神明,顾氏长康之画理,盖亦得意忘形学说之表现也。”这说明写意艺术因得魏晋时代玄学“得意忘形”说的启发而充实起来,成熟起来。后来,刘知几《史通》亦有“貌合神离”与“貌离神合”之辨。这说法也不能不说是和玄学言意之辨有着一定关联。得意忘言与貌离神合这些说法,成为写意艺术的依据,从而使京剧形成与西方戏剧不同的表演体系而独放异彩。近世西方现代派艺术崛起,逐渐改变了摹仿说,采取了变形手法,逐渐和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接近起来。

京剧的改革一旦用写实代替写意,就很少没有不以失败告终的。这甚至连一些大师也难幸免,如前文提到的梅兰芳演《俊袭人》采用写实布景,马连良演《临潼山》改用于史有据的四面方靠旗等的都是明证。在唱腔方面也是一样。这里我想再引丁秉的著述为例。丁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聆曲家,曾以“跌宕婉转,凄凉低迷”八个字评孟小冬《洪羊洞》的唱腔,用字虽少,但妙人微茫,如果平日不下推敲琢磨的功夫是说不出来的。他对言菊朋的评论也不同凡俗。他说,京剧讲究字正腔圆,言菊朋讲究字眼却与众不同,他对字正是锲而不舍,坚持原则,可以说一辈子嘴里没有一个倒字,但却矫枉过正了。遇见字正与腔圆不能两全的时候,宁就乎字,不理会腔。于是因字成腔,这腔就不大顺耳了。早年他的唱腔,偶有这种现象,还瑕不掩瑜,晚年气力不足,只在嗓子眼里出音,而单在字眼上耍花样。”看来这里说的似乎与写实写意问题无关,可是往深层里仔细想想还是有关的。

丁秉?这评论不能说没道理。京剧的唱,主要是依靠腔来传神达意,字正固然是重要的。但全不顾腔,只求嘴里没一个倒字,就未免舍本逐末了。笔者曾援引过齐如山责备谭鑫培《珠连寨》三个“哗啦啦”不像真鼓声的说法,也是要求唱腔必须写实。其实京剧音乐重在内质。传统乐理向来着眼在精神气质方面,子期操琴,伯牙听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即在此意。据说余叔岩于京剧音乐最钦佩曹心泉。相传清末时,溥侗制乐谱,请曹去听。曹听完出来说,清朝快要亡了,那种音乐里有亡国之音,不祥之兆。不到一年,武昌起义了。此事不知是否确实?但从这故事里可以看出京剧音乐的性质所在。

丁秉还记述了他有一次看袁世海的《连环套》盗钩一折,窦尔墩扶喽罗上,归大帐子里坐,唱到“沽饮几杯精神爽”,连饮数杯后,觉出有异,神情骤变,注视杯中,本来应该再唱“莫非酒内有埋藏”,藏字走鼻音,但警觉已晚,终于醉卧下去。丁说:“袁世海这么一句唱法,有一个自作聪明的改革,唱到'酒内’使个小腔,有埋藏’声音很小,腔没唱完就趴在桌子上了。笔者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表示那时窦尔墩胃里的蒙汗药已经发作,唱不下去了。"丁向袁世海举出了《洪羊洞》唱法的例子,然后说:“你这种写实的唱法,就违反国剧的表演原则了。以后这种话匣子跑针儿似的唱腔,还是不动为妙。"袁世海是位有成就的演员。戏路也很正,但他在写实写意的问题上,也像梅兰芳、马连良那些大师一样,稍一不慎,难免也会栽跟斗。

上一篇:成功的例子下一篇:失败的例子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