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深度旅游
深度旅游
时间:2023-07-08   浏览:632

《文汇报》日期:1996. 1. 3

深度旅游

——文化的忧患之四

冯骥才

 

 编者按:

 冯骥才先生近来就文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去年起在本版开“文化的忧患”专栏已发表三篇文章:《文化四题》、《疾进的东方和返回的西方》、《台湾的启示》。今天起将再连续发表四篇随笔,提出四个引人深思的文化问题。 

 旅游涉及两种资源,一是山水,一是人文,人文也称文化。在古代东方,山水与文化相关相融,所以古代不叫旅游,而统称为游山玩水。那时代,人不富裕,交通不便,旅游设施几乎等于零。游山玩水成了有钱人的一种奢侈。到了现代社会,这些都不成问题,加上消闲之风日盛,于是旅游大兴。山水与文化这两种资源便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首先是人满为患。名山古寺,全成了闹市。灵隐寺像是天天举办盛大庙会,华山的山路居然能挤下人来。人多手杂,损坏日甚,这有限的资源已然不堪重负。再说名山古寺之所以令人神往,多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清静。但如今车水马龙,观者如潮,逢景付款,进门掏钱,导游解说肤浅空洞,纪念品粗俗不堪,各地雷同,无怪乎当今旅游多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这倒应上一句老话:看景不如听景。

 我想这问题出在“低层次旅游”上。

 也就是,掌握着这些旅游资源的人,并不知它们深在的文化价值,只把它当做赚钱工具。他知道的多么肤浅,就用多么肤浅的内容赚钱。旅游者只能看看新鲜,看过则已。所获甚少,兴味索然。这种无文化、甚至是无知的旅游,缺乏魅力,多是一次性的,很少吸引人再来。 

 旅游资源为此逐渐枯竭。于是大张旗鼓,开发新景点,寻幽探奇,觅求古迹,接下来仍是引人来浅尝辄止。这样下去,便是将密闭了千百年的山水和文化资源,一个个启封、曝光、践踏、泯灭。换来的小钱不过济一时之需,毁掉的却是无法再生的宝贵的山水和文化的积淀。这种旅游开发,如同砍木毁林,都是一种自我掠夺。 

 然而,“低层次旅游”更严重的恶果却是将中华文化粗鄙化和浅薄化。

旅游者从中获得的只是一种“不过如此”的印象。国人便由此妄自菲薄,洋人则因此把东方文化看瘪了。因为当今世界上,直观的文化印象主要通过旅游得来的。 

 在中华大地上,文化正面临着旅游化,但旅游却没有文化化。

 故此,我对一个概念发生强烈兴趣,即“深度旅游”。

 顾名思义,就是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这由于当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希望从异地或异国多得到一些认识与知识,包括历史的、生活的、文化的、生产的、民俗的、艺术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这就叫做“深度旅游”。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好,每一项奇风异俗,每一样智巧的工艺,每一种独一无二的小吃,每一个殊具魅力的文化细节,都给他们挖掘出来,呈献在旅游者面前。旅客在这立体而斑斓的文化空间中穿行,自然得到丰裕的收获。 

奥地利是旅游大国,国民经济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自旅游业,主要因为它们注重了“深度旅游”。人在奥地利,精神却在他们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中遨游。单是一个莫扎特,就叫旅游者们享用不尽了。旅游业干到这份儿上,说不清是文化帮助了旅游,还是旅游帮助了文化。 

 “深度旅游”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旅游。它依靠文化,反过来对文化又是一种开掘、展示和弘扬。如果我们大力开展“深度旅游”,想想看——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地域不同,文化相并,将会有多么灿烂多姿的文化被开采和表现出来。古老中国将出现多么瑰丽的文化景观!

 “深度旅游”还是一种引导性旅游。而文化的引导者首先要具备文化,怎么办?

 “深度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如果讲旅游业与国际接轨,不是飞机接站和旅店接客,主要是在旅游观念上,那么谁来启动这意义非凡的深度旅游?

 

《文汇报》日期:1996. 1. 3

深度旅游

——文化的忧患之四

冯骥才

 

 编者按:

 冯骥才先生近来就文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去年起在本版开“文化的忧患”专栏已发表三篇文章:《文化四题》、《疾进的东方和返回的西方》、《台湾的启示》。今天起将再连续发表四篇随笔,提出四个引人深思的文化问题。 

 旅游涉及两种资源,一是山水,一是人文,人文也称文化。在古代东方,山水与文化相关相融,所以古代不叫旅游,而统称为游山玩水。那时代,人不富裕,交通不便,旅游设施几乎等于零。游山玩水成了有钱人的一种奢侈。到了现代社会,这些都不成问题,加上消闲之风日盛,于是旅游大兴。山水与文化这两种资源便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首先是人满为患。名山古寺,全成了闹市。灵隐寺像是天天举办盛大庙会,华山的山路居然能挤下人来。人多手杂,损坏日甚,这有限的资源已然不堪重负。再说名山古寺之所以令人神往,多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清静。但如今车水马龙,观者如潮,逢景付款,进门掏钱,导游解说肤浅空洞,纪念品粗俗不堪,各地雷同,无怪乎当今旅游多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这倒应上一句老话:看景不如听景。

 我想这问题出在“低层次旅游”上。

 也就是,掌握着这些旅游资源的人,并不知它们深在的文化价值,只把它当做赚钱工具。他知道的多么肤浅,就用多么肤浅的内容赚钱。旅游者只能看看新鲜,看过则已。所获甚少,兴味索然。这种无文化、甚至是无知的旅游,缺乏魅力,多是一次性的,很少吸引人再来。 

 旅游资源为此逐渐枯竭。于是大张旗鼓,开发新景点,寻幽探奇,觅求古迹,接下来仍是引人来浅尝辄止。这样下去,便是将密闭了千百年的山水和文化资源,一个个启封、曝光、践踏、泯灭。换来的小钱不过济一时之需,毁掉的却是无法再生的宝贵的山水和文化的积淀。这种旅游开发,如同砍木毁林,都是一种自我掠夺。 

 然而,“低层次旅游”更严重的恶果却是将中华文化粗鄙化和浅薄化。

旅游者从中获得的只是一种“不过如此”的印象。国人便由此妄自菲薄,洋人则因此把东方文化看瘪了。因为当今世界上,直观的文化印象主要通过旅游得来的。 

 在中华大地上,文化正面临着旅游化,但旅游却没有文化化。

 故此,我对一个概念发生强烈兴趣,即“深度旅游”。

 顾名思义,就是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这由于当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希望从异地或异国多得到一些认识与知识,包括历史的、生活的、文化的、生产的、民俗的、艺术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这就叫做“深度旅游”。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好,每一项奇风异俗,每一样智巧的工艺,每一种独一无二的小吃,每一个殊具魅力的文化细节,都给他们挖掘出来,呈献在旅游者面前。旅客在这立体而斑斓的文化空间中穿行,自然得到丰裕的收获。 

奥地利是旅游大国,国民经济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自旅游业,主要因为它们注重了“深度旅游”。人在奥地利,精神却在他们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中遨游。单是一个莫扎特,就叫旅游者们享用不尽了。旅游业干到这份儿上,说不清是文化帮助了旅游,还是旅游帮助了文化。 

 “深度旅游”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旅游。它依靠文化,反过来对文化又是一种开掘、展示和弘扬。如果我们大力开展“深度旅游”,想想看——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地域不同,文化相并,将会有多么灿烂多姿的文化被开采和表现出来。古老中国将出现多么瑰丽的文化景观!

 “深度旅游”还是一种引导性旅游。而文化的引导者首先要具备文化,怎么办?

 “深度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如果讲旅游业与国际接轨,不是飞机接站和旅店接客,主要是在旅游观念上,那么谁来启动这意义非凡的深度旅游?

 

上一篇:整旧如初下一篇:台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