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物馆 > 中国服装史 >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墓主或为伏羲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墓主或为伏羲
时间:2024-05-29   浏览:688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墓主或为伏羲

张维华(河南博物院 研究员)

1987年5月发现濮阳西水坡遗址,并在同年发掘中,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里发现了45号墓(M45)。依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该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其骨架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有龙虎图案。蚌龙在右侧,头向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状似腾飞;蚌虎在左侧,头向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7米,头微低,圜目圆睁,张牙露齿,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状,似下山之猛虎。在人骨架脚端方向,发现人胫骨两根和一组三角形的蚌壳堆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埋葬有三具年龄较小的人骨架。整个墓穴平面形似葫芦,“南圆北方”。又《考古》1989年12期公布的同位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为5800±110年(3850B.C),树轮校正年代为6460±135(4510B.C)。

《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还公布了另外两组蚌塑图案:在第一组蚌图M45南20米为第二组蚌图,又南25米为第三组蚌图。三组蚌图在一条直线上。原简报称第二组蚌图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头朝南,背朝东,其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其鹿卧于虎背上,特别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足长颈鹿。蜘蛛摆塑于龙头东面,头朝南,身子朝北。在蜘蛛与鹿之间,还摆放一枚石斧。第三组蚌图为人骑龙与虎。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人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双腿骑于龙身并伸向腹下。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四足微曲,呈奔跑状。

 

已公布的上述资料,十年来各家研究者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出发,提出了各种说法。如依据M45年代距今6500年左右,即称其蚌龙为中华第一龙。又因蚌塑中有龙、虎、鹿等,称其为“三蹻”,可能与三蹻氏有关,具有道家原始的死后升仙的宗教色彩。有的学者认为濮阳为高阳颛顼的葬陵所在地,墓主人可能与颛顼古帝有关。更多的人把蚌虎放在一旁,重点广论中华龙文化和对龙图腾的崇拜。冯时先生的研究是需要特别一提的,他另辟途径,依据《周髀算经》和公布的M45平面结构图,得出该墓穴结构为一古老的天象图,墓室轮廓为盖天说的“天圆地方”的图式,蚌龙为东方苍龙,蚌虎为西方白虎,二者皆为古星象二十八宿中的东宫七宿和西宫七宿。两根胫骨和三角形蚌塑为北斗七星。东西两侧陪葬小孩处,为春分、秋分点。伊世同先生的研究结论与冯时相近,提出了盖天说的古老性,甚至可推至万年以上。段邦宁先生认为M45的结构是早已失传的古天球,并认为墓主为史前古帝伏羲。此外,还有人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提岀仰韶文化“父系说”,还有从美学艺术方面提出中国远古美学上的成就,等等。学者们从各个侧面对M45的全方位研究,确认了濮阳在中华远古时期的重要地位,起码从6500年前起,濮阳就是“龙的故乡”,历经五帝时代到夏商周,她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11月笔者在参加“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对保存在濮阳博物馆里的M45进行重新观察,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遗迹,由此,对有关现象需要做更深刻的判读:

 

1.在一组蚌塑中,墓主人的脚端与“北斗”之间摆塑有一颗大的星宿。在已发表的材料中不曾标出,但在更早的发掘过程中留下的一些照片上,还可以看出它的存在。在濮阳市政府赠送与会学者的录像带上也可看到它的存在,这是一颗重要的星宿,或许与墓主人有着重要的关系。

2.已发表的资料中,北斗七星由人的两根胫骨和蚌壳摆塑的三角图构成。但在参观陈列时,我们偶然发现,从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孙德萱陪同故宫博物院张忠培教授参观M45的照片上看,冯时先生将其判为北斗七星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斗”不是蚌塑三角形,实为五颗星构成的“斗”,在胫骨的远于斗的一端还摆塑一颗星,胫骨视为北斗之杓,一般由三颗星构成,这样,北斗七星在M45里的表现形式就是北斗九星了。

3.在蚌虎西边的人殉处,尚存5—6颗星的遗迹,均呈放射状,原报告将其视为未被使用堆放在一起的材料可能是一个疏忽。

4.蚌龙由7颗星连结而成,每颗星均由较小的细长蚌壳摆放为放射状,仔细观察不难辨认。龙尾不分叉,亦是呈放射状的一颗星置于尾端。

5.蚌虎之身躯由三颗大的星宿组成,虎首为三颗较小的星构成,虎尾由一颗星构成。上述蚌龙和蚌虎均是7星构成,很可能是摆完星宿之后,再用蚌壳摆出整个龙、虎的轮廓。

6.在陈列室的一幅照片上可看到虎首的额部,由三片蚌壳纵向摆放,似为“王冠”象征。但在正式发表的照片上看不到这三片蚌壳。

在第二组蚌塑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龙首、上下顎、舌与虎合体。

2.虎首、两耳、颈、躯干、前肢与龙合体。

3.牛鸟合体:牛具二角,首呈三角形,塑有四肢、尾。在牛的臀端站立一只鸟,似猫头鹰,鸟首扭视。牛鸟合体蚌图,实际可视牛鸟交尾,同龙虎合体蚌图一样,均可视为图腾联姻的形象化图式。

4.在二组蚌塑的边框处尚有一组椭圆形摆塑,呈龟壳状,此现象曾视为“珠”,实际它可能就是一只龟。以上两组蚌塑中存在着龙、虎、牛与鸟、龟,这可能就是原始的四神了。

5.在第二组蚌塑的石斧旁摆塑一只蜘蛛,它的口器两侧有眼,具八条腿。

 

第三组蚌塑原报告视为人骑龙与虎,甚确,但龙下许多零散状的蚌壳堆放不知为何物、何意,或许是被弄混乱的星宿和神物。据说尚有第四组蚌图,但它被后期的文化层堆积所破坏,清理后仍面目不清。

 

由以上公布的原始材料和新观察,可得出以下认识:

1.M45墓主为伏羲。人骨脚端与北斗之间的星宿可视为太一,太一就是伏羲神。而在人间就是百王先的伏羲氏。从墓制天圆地方观念看,亦与伏羲相合。《文子·精诚》曰:“虑牺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员天,阴阳所壅、沈滞不通者,穷理之。”《路史·后纪一》云:“负方州,抱员天,体泰乙,统乾元,绍天体寂,明一垂策,寝方而枕绳……”司马迁是相信远古伏羲其人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因此,M45葬俗与《路史》记“负方州,抱员天”的上古仪俗相合。

 

关于伏羲是否有其人,这需作进一步分析。在远古燧人氏时代之后、五帝时代之前存在一个伏羲时代,而在《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女婚条引《遁甲开山图》、《帝王世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包牺氏之号也”。可见,伏羲之称号,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远古帝王,不仅仅是个时代,而且,还是一个可以传承的名号,如同现代之班禅等。

 

伏羲时代应该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时代和仰韶时代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为:

①造网。《古史考》曰“伏義氏作网”,《抱朴子》曰:“太昊师蜘蛛而结网”。

 

②制乐。《世本·作篇》曰:“伏羲作琴瑟”。礼乐之兴起在伏羲时代,礼乐制度规范化所必备之器物,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源泉之一,正如《庄子·人间世》所言:“是万物之化也……伏羲,几遽之所行”。

 

③定婚姻。《古史考》曰:“伏羲制嫁以俪皮为礼。”《白虎通·德论》曰:“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实质上,八卦模式就是规范远缘姻嫁的法式。

 

④从结绳记事到初创文字。《史记·补三帛本纪》云:“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世本》云“仓颉作书”。仓颉是远古之王,一说为黄帝臣,一说当在庖牺苍帝之世。

⑤制杵臼。桓子《新论》云:“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大量谷物,说明伏羲时代制杵臼是完全可信的。

⑥作布与化蚕。《路史·后纪一》罗苹流引《白氏六帖》云“伏羲作布”。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有陶纺轮,可见,在伏羲时代就有布作衣了。《皇经要览》云:“太古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锦帛”。

⑦画八卦。《纬书集成·礼纬·含文嘉》云:“伏義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作八卦。”《礼记·礼运篇·孔颖达疏》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古史茫茫,众多文献均追记伏羲画卦、作易,这一伟大的文化成就,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再回头讲,M45之墓主人使我们更信为伏羲氏。先引文已曰伏羲氏多代,M45之墓主人可能是其中之一代。进而我们还可作如下简论:伏羲生于濮阳。《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纬书》、《竹书纪年》、《路史》等均记伏羲生雷泽。而雷泽在濮阳县东南,接荷泽县界,汉魏时尚存东西20里、南北15里之水面。现豫东、鲁西一带有关伏羲的纪念地很多,民间传说十分丰富,许多地名演变、姓氏源流都与伏羲有关。因此,伏羲生于濮阳、王于濮阳、死葬于濮阳是顺理成章的。

 

又,伏羲氏之图腾为龙,亦为大量文献所证实,如“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虹且绕之,因面始娠,生帝与成纪”。蛇,虹均龙也。《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论衡·龙虚篇》云:“雷龙同类”。因此,雷泽也是龙泽,雷神也是龙神。而M45大量存在的龙文化遗存,与伏羲氏龙信仰高度一致,亦可证其墓主人是伏羲。

 

2.约在6000年前,四神已基本定型。在第一组蚌塑中,有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但不见南方和北方之神。但在第二组蚌塑中,四方神都有了,其表现形式为东方苍龙与西方白虎连体,后世称为南方朱雀则为牛与鸟之交尾,后世称为玄武的则为蚌龟。

 

龙虎连体,说明是两个通婚族团的图腾结合。《列子·黄帝篇》云:“庖牺氏、女蜗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路史》云:“太昊伏羲氏……龙身牛首”。《楚辞·天问》王逸注:“女蜗人头蛇身”。《路史》云:“女皇氏女蜗……蛇身牛首”。以上说明,伏羲氏不仅仅尊奉龙、蛇为图腾,而且亦尊奉虎为图腾,还尊奉牛为图腾。

那么奉牛为图腾在第二组蚌图中有它的根据吗?回答是肯定的。鸟站在牛的臀部,说明伏羲氏奉牛、鸟图腾为祖神。在后世的演化中,牛鸟归并为一,尊奉为南方之神朱雀。而南方之神又往往与赤帝、炎帝联系在一起。《春秋文曜钩》引《史记·天官书》云:“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雀。”《诗含神雾》引《礼曲礼疏》云:“其南赤帝座,神名赤嫖怒,其精为朱鸟”。《春秋合诚图》引《史记·高祖纪·正义》:“赤帝体为朱鸟,其表现为龙颜,多黑子。”《河图》引《太平御览》卷881云:“南方赤帝,神名赤火栗怒,精为朱鸟。”《河图》引《五行克》云:“南方赤帝,体为朱鸟,其人尖头圆面,方颐长目,小上广下,须髯偃胸,须水授土。”以上《纬书》种种,都言朱鸟与炎帝相关,与黄帝无涉。《帝王世纪》云:“(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在这里炎帝又与牛相关联。牛、朱鸟与炎帝有关,而炎帝又是太昊伏羲氏的子裔,他们一脉相承。因此,伏羲时代的牛与鸟之交尾图式,到炎帝时代便化为朱鸟了,但在世代承继中,仍不忘牛祖之源,记以“蛇身牛首”、“人身牛首”等。广而言之,伏羲氏之图腾,可为龙、为蛇、为虹、为虎、为牛、为鸟。

 

关于北方神玄武,可能是后来蛇、龟合体演化而成。在濮阳西水坡的二组蚌图中,现看不到蛇的任何迹象,形态逼真的倒是“龟”。《纬书集成·礼稽命徵》云:“古者以五灵配五方:龙,木也。风,火也。鳞,土也。白虎,金也。神龟,水也。其五行之序,则木蒸生火,火炮生土,土甘生金,金谬生水,水液生木。五者修其母则致其子。水官修龙至,木官修凤至,火官修麟至,土官修白虎至,金官修神龟至。故曰:视明礼修,麒麟来游;思睿信立,白虎驯拢;言从文成,而神龟在沼;听聪知正,而名川出龙;貌恭体仁,凤凰栖桐。”在这里不见玄武一说,在其亘古,就以神龟为尊奉对象了。

 

为什么在第二组蚌组图中摆塑出四神呢?这又引出一个古俗,这就是人死之后,其灵魂要回归他的母族里去,而各族团都有自己的图腾,相互通婚后,人们的信奉就汇合了。到距今6500年前后的M45墓主时代,龙、虎、牛、鸟、龟已成为他们共同的祖神了。这各种信奉的融合,再结合伏羲的婚制改革,说明6500年前的社会已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3.蜘蛛神的定位。在第二组蚌塑中摆塑有蜘蛛。蜘蛛是否也是一种图腾呢?应该肯定地说是。在一些典籍中,还记载一些“蜘蛛”的故事,《古史考》曰:“伏羲氏作网。”《抱朴子》曰:“太昊师蜘蛛而结网。”蜘蛛图腾神,反映出曾有一个族团信奉蜘蛛为祖神,这个族团与太昊伏羲亦有关系,是伏羲受教的母族。把蜘蛛作为图腾的族团在中国西南彝族中有之,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有之。“太昊师蜘蛛”,说明在远古时代,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族团。

 

现在有的学者把蜘蛛释为“织女星”,在距今1.2万年前曾是北极星,此可备一说。伏羲师蜘蛛的含意,是作网罟,以佃以渔,提高捕获野兽和鱼的效能,将其视为“织女星”显得远了些。

 

4.关于北斗星的演变。我们在对M45重新观察时,北斗实为九星。是关于北斗的很古老的观念,或为原初观念。《纬书集成·春秋纬》引《公羊桓公八年祭公来疏》云:“立三台以为三公,北斗九星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卫之列,八十一纪以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下应十二子。”以后,北斗史称七星,下应人事,“旋、机、玉衡,以齐七政”。到后来,人们又将北斗比作车舆,所谓“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它的功能在于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可见北斗在北中天是多么的重要。由于在M45墓穴中辨认出了北斗,才可能将龙虎图视作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加上我们重新找出的一颗太乙星,它就构成了一幅北中天的星空骨架。但这幅星图出现在墓穴中,只能从人事上加以理解,说明墓主人至尊的地位,这是规格极高的葬仪图。太乙乘帝车,以象征生前权威。阴宅中的苍龙诸神和白虎诸神位列两侧,正如《论衡》所言“龙虎猛神,天亡正鬼也”。

5.驾龙御天。第三组蚌图是人骑龙,实质是驾龙御天图。《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引《文选·灵光殿·注》:“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周密与神通,号曰五龙。”又引《文选·甘泉赋·注》皇伯驾六龙。”又引《文选·江海赋》:“皇伯登出扶桑日之阳,驾六龙以上下。”又云:“驾六龙,从日月飞。”《路史·后纪》云:“有巢氏之王天下也,驾六龙两鳞,从日月,号古皇。”这幅蚌图具有原始道教的浓厚色彩,驾龙升天故事在《抱朴子·内十五》中就有反映:“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道有三法:一曰龙跻,二曰虎断,三曰鹿路。龙行最远,其余者不过千里也。”这可能与三蹻氏有关。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虎车、鹿车等升仙题材,恐怕它们的祖型都是源于M45第三组蚌图。

6.M45大观。由上述剖析可知,濮阳西水坡45号墓墓主是百王先首的伏羲氏,他死后,以天帝太乙之神葬之。其灵魂未冥灭,回归到他的母族蜘蛛、龙、虎、牛、鸟、龟诸神中去了。这是一次十分完备的“国葬”,因为龙文化色彩十分浓厚,整个M45可称为“龙城”。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墓主或为伏羲

张维华(河南博物院 研究员)

1987年5月发现濮阳西水坡遗址,并在同年发掘中,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里发现了45号墓(M45)。依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该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其骨架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有龙虎图案。蚌龙在右侧,头向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状似腾飞;蚌虎在左侧,头向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7米,头微低,圜目圆睁,张牙露齿,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状,似下山之猛虎。在人骨架脚端方向,发现人胫骨两根和一组三角形的蚌壳堆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埋葬有三具年龄较小的人骨架。整个墓穴平面形似葫芦,“南圆北方”。又《考古》1989年12期公布的同位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为5800±110年(3850B.C),树轮校正年代为6460±135(4510B.C)。

《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还公布了另外两组蚌塑图案:在第一组蚌图M45南20米为第二组蚌图,又南25米为第三组蚌图。三组蚌图在一条直线上。原简报称第二组蚌图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头朝南,背朝东,其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其鹿卧于虎背上,特别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足长颈鹿。蜘蛛摆塑于龙头东面,头朝南,身子朝北。在蜘蛛与鹿之间,还摆放一枚石斧。第三组蚌图为人骑龙与虎。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人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双腿骑于龙身并伸向腹下。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四足微曲,呈奔跑状。

 

已公布的上述资料,十年来各家研究者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出发,提出了各种说法。如依据M45年代距今6500年左右,即称其蚌龙为中华第一龙。又因蚌塑中有龙、虎、鹿等,称其为“三蹻”,可能与三蹻氏有关,具有道家原始的死后升仙的宗教色彩。有的学者认为濮阳为高阳颛顼的葬陵所在地,墓主人可能与颛顼古帝有关。更多的人把蚌虎放在一旁,重点广论中华龙文化和对龙图腾的崇拜。冯时先生的研究是需要特别一提的,他另辟途径,依据《周髀算经》和公布的M45平面结构图,得出该墓穴结构为一古老的天象图,墓室轮廓为盖天说的“天圆地方”的图式,蚌龙为东方苍龙,蚌虎为西方白虎,二者皆为古星象二十八宿中的东宫七宿和西宫七宿。两根胫骨和三角形蚌塑为北斗七星。东西两侧陪葬小孩处,为春分、秋分点。伊世同先生的研究结论与冯时相近,提出了盖天说的古老性,甚至可推至万年以上。段邦宁先生认为M45的结构是早已失传的古天球,并认为墓主为史前古帝伏羲。此外,还有人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提岀仰韶文化“父系说”,还有从美学艺术方面提出中国远古美学上的成就,等等。学者们从各个侧面对M45的全方位研究,确认了濮阳在中华远古时期的重要地位,起码从6500年前起,濮阳就是“龙的故乡”,历经五帝时代到夏商周,她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11月笔者在参加“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对保存在濮阳博物馆里的M45进行重新观察,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遗迹,由此,对有关现象需要做更深刻的判读:

 

1.在一组蚌塑中,墓主人的脚端与“北斗”之间摆塑有一颗大的星宿。在已发表的材料中不曾标出,但在更早的发掘过程中留下的一些照片上,还可以看出它的存在。在濮阳市政府赠送与会学者的录像带上也可看到它的存在,这是一颗重要的星宿,或许与墓主人有着重要的关系。

2.已发表的资料中,北斗七星由人的两根胫骨和蚌壳摆塑的三角图构成。但在参观陈列时,我们偶然发现,从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孙德萱陪同故宫博物院张忠培教授参观M45的照片上看,冯时先生将其判为北斗七星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斗”不是蚌塑三角形,实为五颗星构成的“斗”,在胫骨的远于斗的一端还摆塑一颗星,胫骨视为北斗之杓,一般由三颗星构成,这样,北斗七星在M45里的表现形式就是北斗九星了。

3.在蚌虎西边的人殉处,尚存5—6颗星的遗迹,均呈放射状,原报告将其视为未被使用堆放在一起的材料可能是一个疏忽。

4.蚌龙由7颗星连结而成,每颗星均由较小的细长蚌壳摆放为放射状,仔细观察不难辨认。龙尾不分叉,亦是呈放射状的一颗星置于尾端。

5.蚌虎之身躯由三颗大的星宿组成,虎首为三颗较小的星构成,虎尾由一颗星构成。上述蚌龙和蚌虎均是7星构成,很可能是摆完星宿之后,再用蚌壳摆出整个龙、虎的轮廓。

6.在陈列室的一幅照片上可看到虎首的额部,由三片蚌壳纵向摆放,似为“王冠”象征。但在正式发表的照片上看不到这三片蚌壳。

在第二组蚌塑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龙首、上下顎、舌与虎合体。

2.虎首、两耳、颈、躯干、前肢与龙合体。

3.牛鸟合体:牛具二角,首呈三角形,塑有四肢、尾。在牛的臀端站立一只鸟,似猫头鹰,鸟首扭视。牛鸟合体蚌图,实际可视牛鸟交尾,同龙虎合体蚌图一样,均可视为图腾联姻的形象化图式。

4.在二组蚌塑的边框处尚有一组椭圆形摆塑,呈龟壳状,此现象曾视为“珠”,实际它可能就是一只龟。以上两组蚌塑中存在着龙、虎、牛与鸟、龟,这可能就是原始的四神了。

5.在第二组蚌塑的石斧旁摆塑一只蜘蛛,它的口器两侧有眼,具八条腿。

 

第三组蚌塑原报告视为人骑龙与虎,甚确,但龙下许多零散状的蚌壳堆放不知为何物、何意,或许是被弄混乱的星宿和神物。据说尚有第四组蚌图,但它被后期的文化层堆积所破坏,清理后仍面目不清。

 

由以上公布的原始材料和新观察,可得出以下认识:

1.M45墓主为伏羲。人骨脚端与北斗之间的星宿可视为太一,太一就是伏羲神。而在人间就是百王先的伏羲氏。从墓制天圆地方观念看,亦与伏羲相合。《文子·精诚》曰:“虑牺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员天,阴阳所壅、沈滞不通者,穷理之。”《路史·后纪一》云:“负方州,抱员天,体泰乙,统乾元,绍天体寂,明一垂策,寝方而枕绳……”司马迁是相信远古伏羲其人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因此,M45葬俗与《路史》记“负方州,抱员天”的上古仪俗相合。

 

关于伏羲是否有其人,这需作进一步分析。在远古燧人氏时代之后、五帝时代之前存在一个伏羲时代,而在《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女婚条引《遁甲开山图》、《帝王世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包牺氏之号也”。可见,伏羲之称号,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远古帝王,不仅仅是个时代,而且,还是一个可以传承的名号,如同现代之班禅等。

 

伏羲时代应该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时代和仰韶时代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为:

①造网。《古史考》曰“伏義氏作网”,《抱朴子》曰:“太昊师蜘蛛而结网”。

 

②制乐。《世本·作篇》曰:“伏羲作琴瑟”。礼乐之兴起在伏羲时代,礼乐制度规范化所必备之器物,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源泉之一,正如《庄子·人间世》所言:“是万物之化也……伏羲,几遽之所行”。

 

③定婚姻。《古史考》曰:“伏羲制嫁以俪皮为礼。”《白虎通·德论》曰:“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实质上,八卦模式就是规范远缘姻嫁的法式。

 

④从结绳记事到初创文字。《史记·补三帛本纪》云:“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世本》云“仓颉作书”。仓颉是远古之王,一说为黄帝臣,一说当在庖牺苍帝之世。

⑤制杵臼。桓子《新论》云:“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大量谷物,说明伏羲时代制杵臼是完全可信的。

⑥作布与化蚕。《路史·后纪一》罗苹流引《白氏六帖》云“伏羲作布”。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有陶纺轮,可见,在伏羲时代就有布作衣了。《皇经要览》云:“太古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锦帛”。

⑦画八卦。《纬书集成·礼纬·含文嘉》云:“伏義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作八卦。”《礼记·礼运篇·孔颖达疏》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古史茫茫,众多文献均追记伏羲画卦、作易,这一伟大的文化成就,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再回头讲,M45之墓主人使我们更信为伏羲氏。先引文已曰伏羲氏多代,M45之墓主人可能是其中之一代。进而我们还可作如下简论:伏羲生于濮阳。《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纬书》、《竹书纪年》、《路史》等均记伏羲生雷泽。而雷泽在濮阳县东南,接荷泽县界,汉魏时尚存东西20里、南北15里之水面。现豫东、鲁西一带有关伏羲的纪念地很多,民间传说十分丰富,许多地名演变、姓氏源流都与伏羲有关。因此,伏羲生于濮阳、王于濮阳、死葬于濮阳是顺理成章的。

 

又,伏羲氏之图腾为龙,亦为大量文献所证实,如“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虹且绕之,因面始娠,生帝与成纪”。蛇,虹均龙也。《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论衡·龙虚篇》云:“雷龙同类”。因此,雷泽也是龙泽,雷神也是龙神。而M45大量存在的龙文化遗存,与伏羲氏龙信仰高度一致,亦可证其墓主人是伏羲。

 

2.约在6000年前,四神已基本定型。在第一组蚌塑中,有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但不见南方和北方之神。但在第二组蚌塑中,四方神都有了,其表现形式为东方苍龙与西方白虎连体,后世称为南方朱雀则为牛与鸟之交尾,后世称为玄武的则为蚌龟。

 

龙虎连体,说明是两个通婚族团的图腾结合。《列子·黄帝篇》云:“庖牺氏、女蜗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路史》云:“太昊伏羲氏……龙身牛首”。《楚辞·天问》王逸注:“女蜗人头蛇身”。《路史》云:“女皇氏女蜗……蛇身牛首”。以上说明,伏羲氏不仅仅尊奉龙、蛇为图腾,而且亦尊奉虎为图腾,还尊奉牛为图腾。

那么奉牛为图腾在第二组蚌图中有它的根据吗?回答是肯定的。鸟站在牛的臀部,说明伏羲氏奉牛、鸟图腾为祖神。在后世的演化中,牛鸟归并为一,尊奉为南方之神朱雀。而南方之神又往往与赤帝、炎帝联系在一起。《春秋文曜钩》引《史记·天官书》云:“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雀。”《诗含神雾》引《礼曲礼疏》云:“其南赤帝座,神名赤嫖怒,其精为朱鸟”。《春秋合诚图》引《史记·高祖纪·正义》:“赤帝体为朱鸟,其表现为龙颜,多黑子。”《河图》引《太平御览》卷881云:“南方赤帝,神名赤火栗怒,精为朱鸟。”《河图》引《五行克》云:“南方赤帝,体为朱鸟,其人尖头圆面,方颐长目,小上广下,须髯偃胸,须水授土。”以上《纬书》种种,都言朱鸟与炎帝相关,与黄帝无涉。《帝王世纪》云:“(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在这里炎帝又与牛相关联。牛、朱鸟与炎帝有关,而炎帝又是太昊伏羲氏的子裔,他们一脉相承。因此,伏羲时代的牛与鸟之交尾图式,到炎帝时代便化为朱鸟了,但在世代承继中,仍不忘牛祖之源,记以“蛇身牛首”、“人身牛首”等。广而言之,伏羲氏之图腾,可为龙、为蛇、为虹、为虎、为牛、为鸟。

 

关于北方神玄武,可能是后来蛇、龟合体演化而成。在濮阳西水坡的二组蚌图中,现看不到蛇的任何迹象,形态逼真的倒是“龟”。《纬书集成·礼稽命徵》云:“古者以五灵配五方:龙,木也。风,火也。鳞,土也。白虎,金也。神龟,水也。其五行之序,则木蒸生火,火炮生土,土甘生金,金谬生水,水液生木。五者修其母则致其子。水官修龙至,木官修凤至,火官修麟至,土官修白虎至,金官修神龟至。故曰:视明礼修,麒麟来游;思睿信立,白虎驯拢;言从文成,而神龟在沼;听聪知正,而名川出龙;貌恭体仁,凤凰栖桐。”在这里不见玄武一说,在其亘古,就以神龟为尊奉对象了。

 

为什么在第二组蚌组图中摆塑出四神呢?这又引出一个古俗,这就是人死之后,其灵魂要回归他的母族里去,而各族团都有自己的图腾,相互通婚后,人们的信奉就汇合了。到距今6500年前后的M45墓主时代,龙、虎、牛、鸟、龟已成为他们共同的祖神了。这各种信奉的融合,再结合伏羲的婚制改革,说明6500年前的社会已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3.蜘蛛神的定位。在第二组蚌塑中摆塑有蜘蛛。蜘蛛是否也是一种图腾呢?应该肯定地说是。在一些典籍中,还记载一些“蜘蛛”的故事,《古史考》曰:“伏羲氏作网。”《抱朴子》曰:“太昊师蜘蛛而结网。”蜘蛛图腾神,反映出曾有一个族团信奉蜘蛛为祖神,这个族团与太昊伏羲亦有关系,是伏羲受教的母族。把蜘蛛作为图腾的族团在中国西南彝族中有之,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有之。“太昊师蜘蛛”,说明在远古时代,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族团。

 

现在有的学者把蜘蛛释为“织女星”,在距今1.2万年前曾是北极星,此可备一说。伏羲师蜘蛛的含意,是作网罟,以佃以渔,提高捕获野兽和鱼的效能,将其视为“织女星”显得远了些。

 

4.关于北斗星的演变。我们在对M45重新观察时,北斗实为九星。是关于北斗的很古老的观念,或为原初观念。《纬书集成·春秋纬》引《公羊桓公八年祭公来疏》云:“立三台以为三公,北斗九星为九卿,二十七大夫内宿部卫之列,八十一纪以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下应十二子。”以后,北斗史称七星,下应人事,“旋、机、玉衡,以齐七政”。到后来,人们又将北斗比作车舆,所谓“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它的功能在于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可见北斗在北中天是多么的重要。由于在M45墓穴中辨认出了北斗,才可能将龙虎图视作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加上我们重新找出的一颗太乙星,它就构成了一幅北中天的星空骨架。但这幅星图出现在墓穴中,只能从人事上加以理解,说明墓主人至尊的地位,这是规格极高的葬仪图。太乙乘帝车,以象征生前权威。阴宅中的苍龙诸神和白虎诸神位列两侧,正如《论衡》所言“龙虎猛神,天亡正鬼也”。

5.驾龙御天。第三组蚌图是人骑龙,实质是驾龙御天图。《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引《文选·灵光殿·注》:“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周密与神通,号曰五龙。”又引《文选·甘泉赋·注》皇伯驾六龙。”又引《文选·江海赋》:“皇伯登出扶桑日之阳,驾六龙以上下。”又云:“驾六龙,从日月飞。”《路史·后纪》云:“有巢氏之王天下也,驾六龙两鳞,从日月,号古皇。”这幅蚌图具有原始道教的浓厚色彩,驾龙升天故事在《抱朴子·内十五》中就有反映:“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道有三法:一曰龙跻,二曰虎断,三曰鹿路。龙行最远,其余者不过千里也。”这可能与三蹻氏有关。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虎车、鹿车等升仙题材,恐怕它们的祖型都是源于M45第三组蚌图。

6.M45大观。由上述剖析可知,濮阳西水坡45号墓墓主是百王先首的伏羲氏,他死后,以天帝太乙之神葬之。其灵魂未冥灭,回归到他的母族蜘蛛、龙、虎、牛、鸟、龟诸神中去了。这是一次十分完备的“国葬”,因为龙文化色彩十分浓厚,整个M45可称为“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