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上海国际服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021-662833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藝苑掇英 > 书籍 > 《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p.97
《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p.97
时间:2024-01-15   浏览:553

《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p.97

“胭脂包”,妇女化妆用品。此包以黄色细绢包裹,内装少许朱色粉末,用白色丝线紥袋口。袋口边放着残存的棉花,已被染成绛紫色,大约是墓葬女主人生前化妆使用过的涂抹装饰用的胭脂团。
     粉袋与胭脂包的发现证明,远在汉代,西域妇女已经注意面貌仪容的修饰美,铅粉、胭脂则是化妆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当地妇女不仅敷粉,且用朱色粉末,即用胭脂抹脸。胭脂名称较多,亦名燕脂、焉支。正如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产,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
     胭脂红粉妆,是妇女对自身进行的仪容修饰,是自然美与修饰美融为一体的妆饰,它又折射出西域妇女审美观念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优越,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妇女化妆得到改善与变化,才能创造出仪容美的整体审美效果。

第八节 汉代织物

织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它的出现,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艺的发达。

汉代出土的毛织物其质地颇具特色。在罗布泊楼兰古墓中曾发现一块色泽鲜艳,毛质纯厚的毛毡残片,是古楼兰物质文明的珍贵文物。毛毡系用淡驼、绿、白、深驼四色织成,从编织技艺的纹路中,淸晰地看到古楼兰人是采用纬线上起花的组织法,这在当时的编织技艺上是件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当时的中原地区的织造法仅仅是经线上起花。

“龟甲四瓣花纹罽”是件织造精美的毛织物,它出土于民丰尼雅东汉墓,虽是残片,却纹样淸晰可辨 。“罽”据《诗经》称:“胡人绩羊毛作衣曰罽。”“龟甲四瓣花纹罽”是以蓝、白、红三色为主色调,用纬线起花交织而成的毛织物。它虽不如丝织品光亮、飘逸,却有毛织物那样的柔和、轻软。纹样布局巧妙,在蓝色质地上布满白色龟甲纹,适中地夹以红色四瓣花纹,花瓣又配上白色边饰

,寓意深远,又雅致美观,是件质地上乘的毛织品。龟甲纹、四瓣花纹都是我国传统图案,龟甲纹明显地采用六角形纹样交错排列,如龟甲形,此纹样传到西域,为少数民族探纳、融合、织染于毛织物之中,成为多数人喜爱的纹样。

西域毛织品的不断发现,开辟了研究中国纺织史这一科技新的领域。久埋地下的毛纺织品的重见天日,不仅展示了西域纺织业未为人知晓的文物资料,也为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资料。

一种放在床榻上以方便登床时踏用的小毛毡,称为“氍?”」,这种毛毯以其轻柔、小巧与舒适着称,它为西域人制作,至迟至东汉时即传入中原。

到了汉晋时期,西域纺织业又增加了新的技术,这就是由内地传入的育蚕和丝织业技艺。西域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古代中国与波斯、巴基斯坦、印度及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西方大门。蚕丝技术随着丝织品西传,首先进入了西域。根据一般说法,育蚕术传入“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罗马)是在公元6世纪初。传入中西丝网贸易的中介国家--波斯,是在萨珊王朝(公元226--651年)末期,即在五、六世纪之际。它传入西域的时间当然较此为早。(注22)

佛教大师玄奘曾记载了有关蚕桑来源的故事。大意是于阗原来不知蚕桑为何物,由于嫁给了“东国”公主,她将蚕桑种子藏在帽内带到了于阗。这个传说反映了西域的蚕桑同内地的渊源关系。于阗即现今的和阗,当地不仅桑树枝叶繁茂,和阗丝绸远近闻名,生产的丝绸质地纯、光亮、飘逸,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在东汉时期西域还出现棉织品,尼雅东汉墓曾出土土棉布做的手帕、被子和覆盖在碗上的“餐巾”。吐鲁番晋和十六国时期墓葬中也有棉织品的发现,在迟至三国时西域棉布即已传入内地,称为“白叠布“。“白叠“就是一种草棉。西域是我国最早植棉和利用棉花纤维的地区。西域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注23)

汉代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丝绸织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凿通,作为连结欧亚大

(《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p.98)

陆的主要贸易商品—丝绸,源源不断地从内地运往中亚、西亚与欧洲。西域是中转站,精美的丝绸织品同样受到西域人民的喜爱。汉代丝织品最明显的特征是彩锦绚丽,纹样多变,例如于民丰尼雅东汉墓中出土的“万世如意“”彩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堪称汉代织品的代表。

再如“菱形锦袜”,它是以菱形纹锦为质料制作的锦袜。袜头部呈圆形无筒式,袜口镶有 5-6 厘米的绢边。它也出土于民丰尼雅东汉墓。

菱纹锦采用绛紫、黄、蓝三彩,以绛紫色为底,显现菱形网格纹。纹样以顺经线方向安排的大波折作为间隔,大波折纹又形成菱格状,幅边缘有边饰,纹样中嵌入倒正相对的“阳”字,阳字间又饰以蓝色杮蒂纹。菱形格纹具有整齐一致,平衡对称的形式美感。

罗布泊、楼兰发现的汉代织锦,织造精细,文彩绮丽辉煌,且璀璨夺目,含有深远的涵意,承袭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丝绸织造工艺传统,代表着这一时代纹饰的特征。下面介绍几则出土织锦,以供赏析。

“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出土于罗布泊高台古墓。锦以蓝色作底,以黄、褐、草绿三色显花,锦面饰以粗细不等的攀枝花纹,间以游动、拙健的形状,表现了神秘诡谲的瑞兽纹,夹织汉隶书“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吉祥

《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p.97

“胭脂包”,妇女化妆用品。此包以黄色细绢包裹,内装少许朱色粉末,用白色丝线紥袋口。袋口边放着残存的棉花,已被染成绛紫色,大约是墓葬女主人生前化妆使用过的涂抹装饰用的胭脂团。
     粉袋与胭脂包的发现证明,远在汉代,西域妇女已经注意面貌仪容的修饰美,铅粉、胭脂则是化妆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当地妇女不仅敷粉,且用朱色粉末,即用胭脂抹脸。胭脂名称较多,亦名燕脂、焉支。正如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产,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
     胭脂红粉妆,是妇女对自身进行的仪容修饰,是自然美与修饰美融为一体的妆饰,它又折射出西域妇女审美观念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优越,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妇女化妆得到改善与变化,才能创造出仪容美的整体审美效果。

第八节 汉代织物

织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它的出现,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艺的发达。

汉代出土的毛织物其质地颇具特色。在罗布泊楼兰古墓中曾发现一块色泽鲜艳,毛质纯厚的毛毡残片,是古楼兰物质文明的珍贵文物。毛毡系用淡驼、绿、白、深驼四色织成,从编织技艺的纹路中,淸晰地看到古楼兰人是采用纬线上起花的组织法,这在当时的编织技艺上是件了不起的创造,因为,当时的中原地区的织造法仅仅是经线上起花。

“龟甲四瓣花纹罽”是件织造精美的毛织物,它出土于民丰尼雅东汉墓,虽是残片,却纹样淸晰可辨 。“罽”据《诗经》称:“胡人绩羊毛作衣曰罽。”“龟甲四瓣花纹罽”是以蓝、白、红三色为主色调,用纬线起花交织而成的毛织物。它虽不如丝织品光亮、飘逸,却有毛织物那样的柔和、轻软。纹样布局巧妙,在蓝色质地上布满白色龟甲纹,适中地夹以红色四瓣花纹,花瓣又配上白色边饰

,寓意深远,又雅致美观,是件质地上乘的毛织品。龟甲纹、四瓣花纹都是我国传统图案,龟甲纹明显地采用六角形纹样交错排列,如龟甲形,此纹样传到西域,为少数民族探纳、融合、织染于毛织物之中,成为多数人喜爱的纹样。

西域毛织品的不断发现,开辟了研究中国纺织史这一科技新的领域。久埋地下的毛纺织品的重见天日,不仅展示了西域纺织业未为人知晓的文物资料,也为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资料。

一种放在床榻上以方便登床时踏用的小毛毡,称为“氍?”」,这种毛毯以其轻柔、小巧与舒适着称,它为西域人制作,至迟至东汉时即传入中原。

到了汉晋时期,西域纺织业又增加了新的技术,这就是由内地传入的育蚕和丝织业技艺。西域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古代中国与波斯、巴基斯坦、印度及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西方大门。蚕丝技术随着丝织品西传,首先进入了西域。根据一般说法,育蚕术传入“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罗马)是在公元6世纪初。传入中西丝网贸易的中介国家--波斯,是在萨珊王朝(公元226--651年)末期,即在五、六世纪之际。它传入西域的时间当然较此为早。(注22)

佛教大师玄奘曾记载了有关蚕桑来源的故事。大意是于阗原来不知蚕桑为何物,由于嫁给了“东国”公主,她将蚕桑种子藏在帽内带到了于阗。这个传说反映了西域的蚕桑同内地的渊源关系。于阗即现今的和阗,当地不仅桑树枝叶繁茂,和阗丝绸远近闻名,生产的丝绸质地纯、光亮、飘逸,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在东汉时期西域还出现棉织品,尼雅东汉墓曾出土土棉布做的手帕、被子和覆盖在碗上的“餐巾”。吐鲁番晋和十六国时期墓葬中也有棉织品的发现,在迟至三国时西域棉布即已传入内地,称为“白叠布“。“白叠“就是一种草棉。西域是我国最早植棉和利用棉花纤维的地区。西域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注23)

汉代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丝绸织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凿通,作为连结欧亚大

(《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p.98)

陆的主要贸易商品—丝绸,源源不断地从内地运往中亚、西亚与欧洲。西域是中转站,精美的丝绸织品同样受到西域人民的喜爱。汉代丝织品最明显的特征是彩锦绚丽,纹样多变,例如于民丰尼雅东汉墓中出土的“万世如意“”彩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堪称汉代织品的代表。

再如“菱形锦袜”,它是以菱形纹锦为质料制作的锦袜。袜头部呈圆形无筒式,袜口镶有 5-6 厘米的绢边。它也出土于民丰尼雅东汉墓。

菱纹锦采用绛紫、黄、蓝三彩,以绛紫色为底,显现菱形网格纹。纹样以顺经线方向安排的大波折作为间隔,大波折纹又形成菱格状,幅边缘有边饰,纹样中嵌入倒正相对的“阳”字,阳字间又饰以蓝色杮蒂纹。菱形格纹具有整齐一致,平衡对称的形式美感。

罗布泊、楼兰发现的汉代织锦,织造精细,文彩绮丽辉煌,且璀璨夺目,含有深远的涵意,承袭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丝绸织造工艺传统,代表着这一时代纹饰的特征。下面介绍几则出土织锦,以供赏析。

“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出土于罗布泊高台古墓。锦以蓝色作底,以黄、褐、草绿三色显花,锦面饰以粗细不等的攀枝花纹,间以游动、拙健的形状,表现了神秘诡谲的瑞兽纹,夹织汉隶书“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吉祥